最近旅行,我发现自己比平时更易早起。
在家时,我常醒来后赖在床上刷手机,短则十几分钟,长则一两小时。
但旅行中,当我七点醒在酒店的床上,刷上五分钟,有个念头就冒出来:“起床吧,出门玩。”
好像耳边有个小人提醒我:被你刷手机打发掉的时间,本可以用来遇趣人,见新景。
顺着这念头想下去,我忍不住自问:
旅行中的时间,和在家的时间,本质上有什么不同吗?不都是我生命中一去不返的时间?
为什么我会把“旅行的时间”看得比“在家的时间”更珍贵?
或许因为旅行需要付出旅费的成本,规划行程的心力,还要从日常中特意划出一段不被工作填满的空档。
旅行也有截止日期,到时间就得返回日常。
换句话说,我们预设这段时间是“稀缺”的,也愿为它付出“票价”,于是对那些没在创造“期待体验”的时刻,多了察觉。
从这个角度来看,旅行也像是人生的一次小型模拟——人生也有限时,也需要花能量去维系。
如果把人生当作一段拉长的旅程,模糊“居住地”和“旅行地”的区别,或许在旅行时可以更松弛——错过本来想看的景点也没关系,去找能让自己觉得愉快的人和事填上这段时光就好;
而在日常中则可以更敏锐——意识到那些被我们浪掷掉的时间,也包含着难以追回的可能性。
带着如此思绪逛书店时,看到蔡康永的书《你愿意,人生就会更值得》里写的“只要可以去做更有趣的事,就不必一直重复做原来的事”时,会想和他隔空击掌。
他在书中举例说:朋友因为抽烟,被对象“嫌弃嘴里有烟味,接吻只好草草了事”,后来朋友决定“放弃抽烟的乐趣,换来接吻的甜蜜”。
他写:“与其讲意志,不如讲交换。
讲‘意志’,常令我们误会只要一味地拼下去,这样很容易会忽略要付出的代价。
讲‘交换’,比较能提醒我们,改习惯或不改习惯……都是要付出代价的。”
这让我想到:与其说我在旅行时更惜时,不如说我更清晰地感受到生活中“交换”的存在。比如,清晨,我要不要用出门的新际遇,来交换赖床的慵懒。
旅行也让我更多感知“时间的机会成本”:旅行中常有好玩、明确的替代选项(比如去看展览),这让机会成本更显形;而日常里,我常忽略机会成本,因为替代活动未必明确和有趣。
所以若想日常更惜时,或许需要主动、有意识地创造更多“心动”的瞬间,而不是在“自动驾驶模式”中重复“无谓”的行为。
或许当我明天醒来再度拿起手机时,会问自己一句:我愿用这段时间交换什么?创造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