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光微熹时,旗袍匠人的指尖正摩挲过老式缝纫机光滑的针尖;暮色四合处,物业人的目光仍聚焦在住宅楼的每一格灯光。这些藏在城市褶皱里的匠人们,用掌纹丈量岁月的刻度,以专注对抗时间的流速——这个“五一”,让我们蹲下来,触摸那些被忽略的“职业指纹”。



在奉贤区四团镇,有一个社区便民缝纫店。20平米的空间,敞着门,阳光斜斜地透过窗子洒在屋里,在斑驳的缝纫机上洒下金斑,老式缝纫机的哒哒声与窗外树叶沙沙声交织……


一台包浆的老式缝纫机,一把磨边的旧木尺浓缩了这位老裁缝半世纪,在方寸之间“拨开云雾,触及天际”的匠心故事。

制作旗袍,是毫厘之间的艺术。 “旗袍的灵魂在于贴合身体的曲线,只有精准地测量,才能让旗袍展现出最佳的风采。 ”68岁的吴志林立在案前,手中粉饼沿着软尺游走,指尖的粉痕还未干透,他已然在心里缝完了整件衣裳。 在裁剪时,他也会根据布料的纹理和图案,精心设计裁剪方案,确保每一块布料都能完美贴合身体。


“72年开始学裁缝,到现在50多个年头了,我什么衣服都会做,只要你给我看图片,就能照着打板。吴师傅摩挲着案台上的竹尺说道,“最近新中式马甲火起来,那些年轻人抱来的料子,有的织着暗纹云锦,有的印着像素化的山水,最稀奇是那种会变色的料子,老法子遇上新花样,倒也有趣。现在的年轻人喜欢快,可裁缝这门手艺,快不得。”他的工作室里,时间仿佛被缝进了布料的纹理中。老式缝纫机的哒哒声像某种固执的节拍器,记录着他五十年来未曾改变的工作节奏——量体、画样、裁剪、缝制、整烫,每一步都精确得像钟表的齿轮,严丝合缝。

过去,裁缝是非常重要的职业,尤其是在物资匮乏的年代,绝大部分家庭都需要裁缝来制作或修改衣物,无论是城市里的背街小巷,还是偏远农村都能轻松寻觅到裁缝。彼时,裁缝收入可观,一个手艺精湛的裁缝足以养活一家人,在吴志林的裁缝生涯中,先后收了15余名徒弟,他将自己的技艺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他们。

退休后,吴志林并没有停下手中的针线,他把裁缝工具搬至自己的家中,继续发挥自己的手艺,十年如一日免费为周边居民、困难老人提供缝纫、裁剪、熨烫等服务。“我主要是想为附近的乡里乡亲提供方便,另一方面,也是舍不下这门手艺。”吴师傅希望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感染和号召更多小区居民加入社区志愿服务队伍。如今,越来越多的退休技工带着各自的手艺加入社区志愿服务队,这支队伍正编织着一张温暖的互助网络。





他的故事,就像那台老缝纫机,朴实无华却饱含温度,讲述着一个普通劳动者对初心的坚守、对匠心的执着。

你身边是否也有这样的“当代匠人”

或许是把葱花儿切成艺术品的小摊主

或许是能徒手判断水泥配比的老工人

在评论区留下他们的故事

这个劳动节

我们不歌颂疲惫,只礼赞匠心

因为所有值得被看见的光

都来自那些甘愿“浪费时间”的坚持

他们俯身成桥,让我们看见

真正的卓越

从来都是用手、用心活出来的

记者、编辑:王鹏

通讯员:高纤纤(四团镇)

• end •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