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天前星空君写了一篇关于门阀文化的文章,遗憾的是一少部分朋友没看懂,甚至有人私信开骂。
很多搞投资的朋友只想看代码涨还是不涨,不关心文学,不关心历史。这让星空君感觉很心累,一种带不动的无力感。
这个世界上,所有的兴衰(当然包括代码),都写在历史里。
大仲马在《基督山伯爵》结尾写到,人类的全部智慧就包含在这五个字里面:等待和希望!
从人类历史长河的视角来看,门阀文化有一定的道理(此处不探讨对错)。
今天不带任何感情色彩,不探讨对错,只是客观的给大家讲两个延绵1000年的门阀,范仲淹家族和钱镠家族。
一、先说范仲淹
为了便于理解,在讲钱镠家族之前,简单介绍下范仲淹家族。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范先生是如何忧如何乐的呢?
范仲淹成为宰相后,有次察访民情,遇到了远方堂弟,已经落魄为灾民,对他触动很大。
之后他一直试图解决家族子孙后代一夜赤贫的问题,设计了“义田”制度,范家受益800年。
义田的原理很简单,就是家族的成功者拿出一部分资金购买田地,但田地不是个人的,而是整个家族的。收益优先分给家族里的孤寡老人无劳动能力者,然后对族中读书的后辈给予资助,每年收入的一部分将被存储起来,以备家族突发事件,比如自然灾害或战争。
由家族有声望的老人共同管理义田,记录收支。
大家发现了吗,这其实就是家族基金。西方资本家玩的都是中国古人玩剩下的东西。
受益于义田制度,范家子孙后代名人频出,如元代文学家范文英,明代官员范允临,清代官员范文程、范来宗,民国文人范烟桥,新中国化工之父范旭东,当代名人范敬宜等等。
范仲淹的义田到了清朝已经扩张到了4000亩,足以让整个范氏家族衣食无忧。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您还别说,他们可能真的有种乎。
二、钱镠和他的免死金牌
唐朝末年,有一个能征善战的军官叫钱镠。因为奇丑无比,出生的时候,他父亲认为不详要扔到井里,被祖母留下,所以小名叫婆留。
钱镠二十四岁,应募投军,被董昌任命为偏将,随军平定王郢之乱。
乾符六年(879年),黄巢起义军劫掠浙东,进犯临安。钱镠采用伏击与虚张声势等战术,以少胜多,击败起义军先头部队,而后又设下疑兵计,使得黄巢不敢进攻杭州。
(你看,门阀真的打过黄巢)
钱镠为唐昭宗平定地方叛乱立下大功,唐乾宁四年,昭宗李晔赐其丹书铁券。上书钱镠本人可免九死,子孙可免三死,一般的罪请随意。
也就是所谓的免死金牌。
后来唐朝分崩离析,进入五代时期,钱镠建立吴越国。
每次中原政权更迭,钱镠都会去主动派使者去联络,申请册封,追求一个程序正义。
宋代的时候,钱镠已经去世,其后人主动带领吴越国归顺赵匡胤,避免了血雨腥风。
整个宋代,钱氏家族超三百人进士及第,涌现出钱藻、钱惟演等诸多学术大家。钱氏家族不再局限于武将政要,涉足文学、医学、哲学等领域,逐渐在宋代士人阶层中崭露头角,成为备受尊敬的大家族。
在宋代编纂的百家姓,开头是:赵钱孙李... ...
赵光义、朱元璋、朱棣、乾隆等历代皇帝,都因为各种原因看过这块免死金牌并被记入历史。乾隆还特意写了一首打油诗:《观钱镠铁券作歌》。
其中最为离谱的是朱元璋,他发的免死金牌自己都不认,但钱家后人犯法后,却认了唐朝的免死金牌(也是唯一一次真正使用)。
钱用勤之子钱怞,字汝贤,一字士俊,自号嗜古,临海人。自幼性淡泊,读书善吟,得汉魏风味,著有《就正稿》。洪武二十四年,因都察院查勘其父在建昌知府任内的税粮,而抄家入籍。乃奉“金书铁券”至京,引奏唐皇赐券及先祖“纳土”之功德。朱元璋于奉天殿接见,下令有司发还全部田产家财。—《钱氏族谱》
1951年,钱氏后人将这块历经风雨的免死金牌捐赠给了国家博物馆。
新中国著名的三钱也是钱镠的后人。
三、从历史里学到了什么?
范仲淹解决不了天下的忧,但至少解决了家族的忧。
而大部分现代人其实都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既不承认这个世界很多事实是一种客观的存在(罗翔说,不要试图在地上建立天国);也不去做出努力,你让他去改变什么,他嫌累嫌麻烦,抱怨自己是牛马什么也改变不了。
从历史里学到了什么?
这个问题留给大家。
据《十国春秋》记载,钱镠非常爱自己的王妃庄穆夫人吴氏,王妃每年春天必归临安。
有一年春天王妃未归,至春色将老,陌上花已发。
钱镠写信给王妃:“陌上花开,可缓缓归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