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拥书城:北大学者书房》/北京大学党委宣传部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23年6月

□刘小兵

坐拥书城,开启一段润泽心灵的阅读之旅,这样的生活,令人神往。《坐拥书城:北大学者书房》,以书房为载体,讲述了曹文轩等15位北大学者读书爱书的故事;并以书为媒,从一个侧面,充分展示了这些达人传奇而隽永的学术人生。

这些学者们虽然研究的方向不同,个人禀赋和兴趣爱好也各有千秋。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爱书。书房对他们来说,绝不是什么装点门面的摆设,而是实实在在的心灵栖息地,是增智添慧的地方。坐拥一方书城,在他们眼里,就是身处知识的殿堂,与古今中外的先贤智者展开心灵的对话,获得精神的教益,收获思想上的成长。本书以15座书房作为“窗口”,真实地记录下这些北大学者们读书治学的经历,特别是他们提供的影响人生的阅读清单,对于我们参透这些学者的治学精神,领略北大的人文风采,都起到了窥一斑而知全豹的作用。

走进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教授、著名作家曹文轩的书房,就像是走进了一片书海,一进门就瞥见书房的两面墙都被改成了制式统一的书柜。书柜之高,几乎和天花板相接。里面除了文学书籍,还有其他学科类的各式图书。曹文轩说:“读书要杂”,正是秉持着这种读书观,让他创作起来如鱼得水,广博的阅读使他受益匪浅。对书籍的喜爱乃至渴求,始终伴随着曹文轩,这种人与书之间的心灵契合,让曹文轩视读书为人生一大乐趣,他感慨地说:“一段时间不读书,我就浑身不自在。”得益于这种长年累月的阅读,搭建起了已知与未知世界的桥梁,拓展了曹文轩的心胸与视野,使他在繁忙的教书之余,能够文不加点地写出众多大众喜爱的文学作品。

对北京大学燕京学堂院长、北京大学法语系教授董强来说,书房其实体现的是“一个人的世界、精神的世界、想象的世界”。对酷爱读书的他而言,除却那些永流传的经典书籍,最好的书就是下一本书。在他的书房,一半是中文书,一半是法文书,可谓名副其实的中西合壁。他的书房还摆满了纸砚笔墨,读书治学之余,他亦喜欢挥毫泼墨,借以调剂紧张的情绪。此外,他的书房还摆满了游走世界各地后带回的纪念物品。对于读书,董强颇有心得,他说:“专注力是读书人的重要品质”,并告诫那些爱书喜书的人,应看重书本里的思想,而非书本的数量。董强还主张,阅读要广泛,各个学科的书籍都要涉猎,在读好有形之书的同时,也要阅读好无形之书、阅读好大千世界。对于治学,他同样强调专注,认为做学问就应该保持内在的安静,不可分心,这才是治学者的应有态度。

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历史地理研究中心教授韩茂莉的书房,则是另一番景观。步入其间,琳琅满目的各式图书摆满了整个书柜,书桌和几案上也整整齐齐码放着书本,这方天地简直就像是一座座书山。高低不平的书山,盛满了历史地理方面众多的疑难和答案,也将韩茂莉对历史与地理的研究、对人文与山川的思考,悉数镌刻在厚重的书页里。书山有路勤为径,孜孜不倦地阅读,让韩茂莉的学识愈发变得丰厚,使她在课堂上常能引经据典触类旁通,把看似枯燥乏味的历史地理学课程,讲解得妙趣横生。韩茂莉如同一个知识的摆渡人,驾着一叶书舟,载着莘莘学子,畅游在浩瀚的书海里,去通往风光无限的巍峨书山。是阅读给了她无尽的动力,获得知识滋养的同时,也让更多年轻的学子,潜移默化间爱上了学习、爱上了读书。

除此,爱旅游读闲书的“贪玩”数学家王诗宬、爱读书更爱藏书的元史研究学者张帆、推崇网络书房的艺术史教授朱青生……他们与书房的真挚相守,同样让人肃然起敬,并诠释出了这样一个深刻的道理,推开书房的门,从此就开启了求知的道路。天下很大,书房很小,可在北大学者眼里,书房就是天下。借着广泛的阅读,他们把人与自然、社会有机地联系到一起,豁达通透地看世界、看人生,那万家的忧乐、百年的兴衰,都了然在心了。小书房连通大世界,于方寸之间能读出这般大的境界,真是夫复何求!

愿每个人都能有一间小小的书房,穿越茫茫书海,连通上下古今,如北大学者们一样,勤勉好学,读出人世间的和合共生,美美与共。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