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青年节前夕
党委书记与青年“伴”月谈第三期
在南校区大学生活动中心举行
本期以“校园文化与归属感:
从‘我’到‘我们’,西电青年的青春使命”
为主题
延续“小规模、深对话”的交流模式
党委书记任小龙与10名通过随机抽签
邀请到的青年代表“零”距离对话
青年们普遍认为,学校校园文化活动有效培育了归属感,但部分活动宣传滞后、北校区文化空间薄弱等问题仍需改进。对此,大家提出优化宣传渠道、加强南北校区联动等建议,并呼吁提升人文关怀、改善硬件设施,打造“既有科技硬核、更有人文温度”的西电文化生态。
任小龙指出,校园文化建设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灵魂”重要论述的具体实践,是西电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赓续红色基因、凝聚青年力量的关键纽带。
任小龙强调,面对新时代青年个性化成长需求,学校要着力构建既传承红色根脉、又彰显电子信息特色的校园文化体系,通过增强学生参与、打造文化符号、提升育人温度等方式,将文化育人融入沉浸实践体验与集体记忆塑造,深化文化认同、提高文化自信,以青年喜闻乐见的方式增强文化亲和力。同时,要立足“大面积成才”目标,以“个性化培养”理念破解“千生一面”困境,依托多元化成长生态和弹性化培养机制,既保障学生专业基础扎实,又尊重个体发展差异,让科创优才、文艺特长、实践能手等各类人才竞相涌现。
任小龙要求,相关部门要系统梳理青年建议,聚焦精品活动打造、信息发布优化等具体问题立行立改,用“有显示度、有传承性、有西电味”的文化品牌,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注入精神动能。
为强化思想引领,培育学生与学校共成长的主体意识,党委书记与青年“伴”月谈通过“每月一主题”“书记面对面”“问题实打实”的形式,搭建起了青年学子与党委书记双向奔赴的连心桥。
针对首期“创新人才的‘义’与创新之路的‘你’”提出的创新人才培养等问题,学校探索成立“逐光”创新班、研发创新融合课程;针对第二期“接地气·话心声:如何上好思政课”提出的思政课实践环节薄弱等问题,学校创新思政课堂主阵地、上线AI成长助手。每一次的共同讨论都是思想的碰撞、问题的破解、还有青年和学校之间信任的升华。
第一期
创新人才的“义”与创新之路的“你”
青年谈:创新不应被简单定义为从0到1的突破性成就,而是贯穿于技术迭代的全过程,即便是从0.5到0.6的微小进步同样具有创新价值,创新能力的培养应当突破成绩导向的局限,虽然竞赛成绩未达顶尖水平,但在实践类赛事中收获的成长同样应纳入多元化的创新人才评价体系。
书记谈:任小龙指出,学校工科特色与创新人才培养深度融合,创新型人才应兼具“敢于吃苦的奋斗精神”和“发自内心的探索兴趣”,要重视拔尖人才突破常规路径取得的跨越式成果,也要肯定创新人才在实践积累中实现的渐进式革新。他强调,要构建“双轮驱动”保障体系,营造“以赛促创”的创新实践氛围,支持学生团队攻关重大创新项目;要完善弹性培养机制,通过个性化学分认定、教师资源定向配置等方式破除制度障碍。同时探索实施“青年卓越工程师”计划。
第二期
接地气·话心声:如何上好思政课
青年谈:思政课在拓展理论视野、增强历史认知等方面具有积极意义,尤其是结合多媒体素材、翻转课堂及校外实践的教学模式深受欢迎。但当前课程仍存在理论讲解抽象化、考核形式单一化、实践环节“走过场”等问题,部分教师授课方式传统,难以激发学生主动参与。
书记谈:任小龙指出,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必须直面学生关切,以“入脑入心”为目标推动教学改革。他强调,要构建“三结合”教学模式——将理论讲授与时事热点、学生思想动态、青年传播语态紧密衔接,善用短视频、互动平台等载体增强课堂吸引力;同时强化实践育人,联动校企资源打造“行走的思政课”,引导学生通过调研、辩论、情景模拟等方式深化理论认知,真正实现知行合一。
在青春的赛道上奋力奔跑
争取跑出当代青年的最好成绩
奋力书写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的青春篇章
这是值得期许的未来
更是正在发生的历史
在五四青年节前夕
预祝全体西电青年——
来源 / 校团委
编辑 / 王冠玉
责编 / 王 格
出品 / 党委宣传部〔融媒体中心〕
从“好学生”到“新老师”:西电秦皓楠的航天图像梦
奔跑的追梦人:屈圆风荷的西电成长记
优秀!这些西电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