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浩源妈妈
五一假期这几天,收到最多的留言就是:“为什么给孩子讲道理就像对牛弹琴?”
假期原本是开心、放松的时间,想带孩子出去旅游,担心人太多“挤得慌,”在家倒是省钱,可不省心呀!
孩子一进超市就吵着买零食,怎么解释家里有、吃多了不健康都没用;
孩子沉迷手机,说了长时间看屏幕伤眼睛,可孩子还是把这话当耳旁风;
反复叮嘱孩子要整理房间,可孩子依旧我行我素,房间乱得像“鸡窝”。
最近,你是否也深陷这样的困境?明明觉得自己讲的道理合情合理,可孩子却越听越不耐烦。
难道是孩子故意和我们作对吗?
一、沟通中的“冰山效应”
在沟通心理学中,有个“冰山效应”的说法。
就像海面上的冰山,露出水面的部分只是一小角,而藏在水下的才是主体。
我们与孩子交流时,孩子真正接收的有效信息,其实也如同冰山一角。
有研究显示,在沟通中,孩子对父母传递信息的感知:
只有约10%来自语言内容本身(也就是我们的大道理),
20%取决于语音语调,
而高达70%的信息接收来自父母的表情神态、肢体动作等非语言信号。
比如,当我们皱着眉头、双手叉腰,用严厉的语气给孩子讲道理时,孩子首先感受到的是我们的愤怒和不满,大脑会本能地进入“防御状态”。
这时,即便我们说的道理再正确,孩子也很难听进去。
这就好比我们在工作中被领导批评,即便对方指出的问题确实存在,但带着指责的语气和态度,也会让我们产生抵触情绪。
而且,反复讲道理就像“无效循环”。
心理学研究发现,当同一个道理重复超过3次,孩子的注意力和接受度会呈直线下降,道理讲得越多,孩子反而越麻木。
二、孩子的“内在小宇宙”
孩子不听道理,除了沟通方式的问题,还因为他们有自己独特的思维世界。
1:低龄孩子的“童话视角”:
3 - 6岁的孩子,思维充满幻想,处于皮亚杰所说的“前运算阶段”。
他们理解世界的方式和成人截然不同。
比如,孩子把颜料涂满墙壁,在我们看来是破坏行为,可在孩子眼中,这是在创作一幅“美丽的画”。
他们无法理解我们所说的“墙壁弄脏很难清理”的道理。
2:青春期孩子的“独立宣言”进入青春期,孩子开始追求自我价值和独立意识。
父母说“要多花时间学习”,孩子可能会反驳“我更想发展兴趣爱好,以后靠特长也能成功”。
他们渴望表达自己的想法,证明自己的判断,自然不愿轻易被父母的道理“说服”。
正因为这样,孩子的不配合常常让亲子关系陷入僵局,父母觉得孩子“不听话”,孩子认为父母“不理解”。
三、高层次父母的智慧之道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要放弃引导孩子。
只是比起枯燥的说教,我们可以尝试其他更有效的方法。
高层次父母往往会做好这两件事:
1:共情联结
建立良好亲子关系的关键,是学会共情。
心理学上有个“镜像神经元”理论,当我们用理解和共情的态度与孩子交流时,孩子大脑中的镜像神经元会被激活,让他们感受到被接纳。
比如,孩子因为没买到心仪的玩具哭闹,与其说“家里玩具那么多,别买了”。
不如蹲下身子,看着孩子的眼睛说:“我知道你特别喜欢这个玩具,没买到心里很难过,妈妈理解你。”
当孩子感受到被理解,情绪得到安抚,此时再引导他思考“家里类似的玩具已经很多”,孩子反而更容易接受。
2:行为示范
孩子更多是通过观察和模仿来学习。
与其不停地讲道理,不如用实际行动为孩子树立榜样。
比如想让孩子养成阅读习惯,父母可以每天抽出固定时间安静阅读,而不是一边刷手机,一边要求孩子看书;
若希望孩子做事有条理,父母可以在整理物品、规划时间时,让孩子参与其中,潜移默化地影响他。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中提到:“教育不是注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把火。”
停止无效的讲道理,用共情走进孩子内心,用行动为孩子照亮前行的路。
做到这两点,让孩子在充满爱与榜样力量的环境中成长。
我是浩源妈妈,希望今天的分享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