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高州根子镇贡园的千年古荔树下,虬结的枝干间流淌着盛唐贡荔的传说,而枝头新绽的淡黄花苞正酝酿着乡村振兴的当代叙事。作为全球最大的连片荔枝产区,广东茂名高州以“小荔枝”撬动“大产业”,用“老传统”碰撞“新科技”,在农文旅深度融合的赛道上,为全国县域经济振兴书写了一部充满岭南风味的创新启示录。

‌一、产业链革命:从“土疙瘩”到“金链条”的进阶之路‌

荔枝产业的现代化转型,本质上是传统农业突破资源诅咒的破局之战。高州59万亩荔林年产鲜果超50万吨,但过去常陷入“丰产不丰收”的困局——凌晨三点果农摸黑采摘,清晨六点批发市场人声鼎沸,中午十二点荔枝已在货架蒙尘。这种原始产销模式的痛点,在2022年荔枝产业链党委成立后迎来转机。



这个全国首创的“链上党建”模式,将分散的种植户、合作社、物流企业拧成一股绳。在根子镇柏桥村的数字指挥中心,大屏实时跳动着冷链车的GPS定位、电商平台的订单数据、加工厂的原料库存。链党委书记李明辉指着屏幕解释:“昨天深圳客户下的2000盒定制荔枝,此刻正在3号车间分装,明早就能通过航空专线直送客户餐桌。”这种全链条协同,让荔枝价格波动较五年前降低37%,果农亩均收益提升2.8倍。

科技赋能的深度远超常人想象。在广药集团的透明工厂,液氮速冻技术将荔枝鲜果在-196℃瞬间定格,细胞壁完整保存使得解冻后口感如初。更令人称奇的是“荔枝木循环经济”——修剪的枝干制成文创工艺品,果核提取多酚制成护肤品,连凋落的花穗都被开发成荔香茶。这种“吃干榨净”的产业思维,使高州荔枝加工转化率从2018年的12%跃升至2024年的65%,彻底打破“鲜食依赖症”。



‌二、文化解码:给千年贡品装上“超级IP引擎”‌

文化赋能不是简单的贴标签,而是要让历史基因在现代语境中重新表达。高州人深谙此道:当其他产区还在比拼甜度指标时,他们已把杨贵妃“红尘一骑”的典故,转化为价值3.2亿元的文旅IP矩阵。

在大唐荔乡文化旅游区,AR技术让游客穿越时空——手机扫过古树二维码,立刻浮现唐代驿使策马送荔的全息影像;穿戴唐装的解说员手持荔枝纹银香囊,讲述着“妃子笑”品种的千年演变。这种沉浸式体验设计,使景区客单价从80元提升至人均消费268元,二次游览率高达43%。更妙的是“荔枝盲盒”玩法:消费者不仅能收到古树鲜果,还附赠用该树果核制作的幸运符,把农产品销售变成了文化仪式。



文化铸魂的关键在于找到传统与现代的共鸣点。高州将4311株古荔树纳入“树木银行”,市民可认养古树并获得专属定制服务。这种创新既解决了古树养护资金难题,又满足了城市人群的田园情结。在元坝村,95后主播小林举着手机带网友“云监工”古树采摘,直播间里既有“求购荔枝木梳”的订单,也有咨询荔枝花茶功效的互动。当文化符号转化为消费动能,乡村振兴便有了可持续的造血机制。

‌三、空间重构:高速服务区里的“流量炼金术”‌

传统认知中,高速公路服务区只是旅途中的功能站点。但高州偏要在这个“过而不留”的场景里,造出个网红打卡地。柏桥服务区的改造堪称神来之笔:波浪形屋顶隐喻荔枝外壳,景观天桥横跨高速连通两侧荔海,连洗手间都装饰着荔枝主题光影艺术。这种颠覆性设计,让日均停留时间从8分钟延长至45分钟,衍生出“服务区经济学”新范式。

仔细观察会发现精妙设计:天桥观景台正对万亩荔林的最佳摄影点,游客拍照时自然将服务区logo纳入取景框;荔枝文创雪糕的包装印着“大唐荔乡”游览地图,吃完雪糕棍变身书签;就连充电桩旁的休憩座椅,都设计成荔枝形状并附带无线充电功能。这种“体验即营销”的思维,使服务区年接待游客突破200万人次,带动周边农庄、民宿增收超亿元。



‌四、城乡共富:一场关于“人”的静默革命‌

乡村振兴的核心命题,是如何让年轻人愿意回来、留得下来、干得起来。在高州荔枝合作社,00后新农人陈宇飞的故事颇具代表性:这个放弃深圳程序员工作的青年,用物联网传感器监测古树生长,用区块链技术实现荔枝溯源,甚至开发出“荔枝生长指数”期货产品。他打造的“荔小仙”IP账号,用动漫形式科普荔枝文化,单条短视频最高播放量破千万。

这场人才革命正在重构乡村权力结构。当68岁的老果农吴伯,看着自家古树的定制采摘权在电商平台拍出万元高价;当留守妇女组成的“荔枝娘子军”,通过直播把荔枝干卖到北欧;当镇上的中学生用VR设备设计荔枝主题元宇宙展厅...这些细节都在诉说:乡村振兴不是简单的产业叠加,而是生产关系的系统性重塑。

暮色中的仙人洞景区,晚风裹挟着荔香拂过观景台。山脚下的柏桥村亮起星星点点的灯火,那是民宿露台的氛围灯,也是电商直播间的补光灯,更是乡村振兴之路的指明灯。高州的故事告诉我们:当传统农业插上科技翅膀,当乡土文化找到现代表达,当城乡要素实现双向流动,那些深藏千年的甜蜜密码,终将酿成共同富裕的醉人芬芳。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