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寓言到现实,蝉的生存智慧远超想象
《拉封丹寓言》中有一则广为人知的故事 ——“知了和蚂蚁”,知了也叫做蝉。故事里,夏日食物丰沛时,蚂蚁埋头苦干囤积粮食,而蝉终日高歌,毫不储备。待到秋冬,饥肠辘辘的蝉向蚂蚁乞食,却遭到严词拒绝:“你的懒惰与疏忽,只能由你自己负责。” 最终,蝉只能在寒风中黯然离去。
然而,从生物学角度看,这则寓言漏洞百出。首先,蝉根本活不到冬天;其次,蝉在夏天奋力鸣叫,实则是极为勤奋且勇敢的生存壮举。
蝉并非一年生昆虫,其生命周期长达十几年。蝉产卵后,卵落入土壤,幼虫依附在树根旁,靠吸取树根汁液生存。它们会在地下蛰伏 13 年或 17 年 —— 这两个数字均为质数。这种独特的 “质数生存周期理论”,能最大程度降低与天敌相遇的概率,同时减少不同品种蝉同期破土、争抢资源的风险,也降低了被捕食的可能。
当蝉破土而出、羽化登枝,无论雌雄,生命都仅剩一个夏天。此时,它们的首要任务是寻找配偶、繁衍后代。只有雄蝉会鸣叫,它们并非用声带发声,而是通过腹腔硬壳快速震动,近距离能产生高达 200 分贝的声压。为避免震伤自己,雄蝉会主动将听力降低 10 到 20 分贝。这一过程艰难无比:持续鸣叫不仅消耗巨大,一旦力竭停声,可能功亏一篑;同时,响亮的声音也会吸引捕食者,稍有不慎就会成为鸟儿的盘中餐。
此外,蝉无需像蚂蚁般存粮。它们依靠口器刺入树干,吸食汁液为生,只要树木存活,便无断粮之忧。但在短暂的生命里,繁衍才是头等大事,觅食已无暇顾及。
有趣的是,并非所有雄蝉都选择 “自力更生”。部分雄蝉会采取 “截胡” 策略:守在其他雄蝉吸引雌蝉的必经之路上,半路 “劫走” 配偶。这种投机行为在自然界并不罕见,例如鱼类的繁殖过程中,一些雄鱼会伪装成雌鱼,徘徊在其他雄鱼的领地附近,在其他雄鱼吸引来雌鱼排卵时,突然窜出排精,完成繁衍。
在生物世界里,“勤奋” 的定义远比寓言复杂。蚂蚁搬运粮食是生存策略,蝉奋力鸣叫、甚至投机取巧的雄蝉,同样是为了延续生命而绞尽脑汁。每个物种都在用独特的方式,在残酷的生存竞争中斗智斗勇,这些策略并无绝对的对错之分,都是生命智慧的生动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