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每逢节庆日,寿县的广场上总会上演一种扮相奇特、欢快喜悦、动感热闹的舞蹈剧——小车灯。这一艺术因传承悠久、形式独特深受当地居民和外来游客欢迎。目前,它已被列入淮南市第六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小车灯起源于唐代,距今已有千余年的历史,是古代地方戏剧花灯的一个分支。寿县小车灯非遗项目传承人、寿县楚韵锣鼓队队长楚德珍介绍,她是正阳关人,小时候每逢庙会她看到次数最多的表演就是小车灯,渐渐的迷上了这项艺术,并拜了师傅学了技艺,将其传承至今。
楚德珍介绍,寿县小车灯由多个子项目组成,表演内容一般包括叉伞、锣鼓、旱船、丑婆、小车灯、大头娃娃、犟老头骑犟驴、河蚌等。根据舞台大小,演员人数可在二十人左右至三四十人之间进行灵活调整。表演情节一般分为两种:一是演绎民间嫁娶的热闹场景,二是表演富家大小姐出游的诙谐画面。根据这两个主题,演员们一般分成多组,有开道的叉伞、坐轿的“新娘”或“小姐”、拉车的“媒婆”或“仆人”、推车的“老翁”等。表演时,演员通过与观众诙谐互动,演绎出古代迎亲途中或富家女出游途中“上山下坡”“陷车脱困”等情景,将劳动人民的智慧与幽默通过艺术的形式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如今,小车灯这一民间艺术已经成为民俗文化的一部分,在寿县,它更是逢年过节和庙会演出必不可少的节目单元。负责叉伞表演的演员袁红介绍,六年前她受楚德珍影响,加入到小车灯表演,现在她已成为队伍的核心,表演时她主要负责临场指挥,通过叉伞走位和节奏控制调度整个队伍的路线和节奏。“越演越爱、越演越活”,已成为小车灯演员们的整体共识。在楚德珍的影响下,当前,寿县有80多人走进了小车灯队伍,他们通过刻苦学习、热情表演,逐渐成为了合格的小车灯艺术传承者。
“我们队伍中年龄最小者才五六岁,最大的已经九十多岁,大家因为热爱这项艺术聚集到了一起。”楚德珍介绍,“为了让小车灯这项艺术得到更好传承,寿县相关部门在老年大学专门设置了教室供大家排练使用”。“练有场地、演有舞台”,保障了小车灯艺术在寿县得到传承与发展。按照计划,五一期间,楚德珍还将带领团队在寿县古城开展多场表演,为全国各地的游客送上淮南非遗文化大餐。
▌来源:淮南日报
▌编辑:龙震琳
▌审核:小红花
▌抖音号:@shouxianren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