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专业人士,我们如何坚守办学的专业理性,同时承担起更多的社会责任?

作者 | 陆锋磊

江苏省天一中学执行校长

在我校第33届科技文化节开幕式上,学校邀请了院士、科研工作者以及高校教授与学生面对面交流科学知识。对此,有家长提出:高中学生忙着听科普讲座,去研究院所实践,就升学而言“性价比不高”。这些年我接触了很多家长,他们对学校教育的诉求既有合理的,比如健康的饮食、丰富的校园生活、更优质的教育资源;也有不符合教育教学规律和孩子成长规律的,比如上面提到的家长的观点,甚至还有家长要求学校增加孩子在校学习时间。面对家长的各种诉求,我不得不静下心来思考:“内卷”胜者的创新精神是否被扼杀?评价标准单一化是否在制造“标准化人才”?看得见的绩效是否淡化了看不见的人文关怀?

当下普通高中特别是示范高中承载着不少来自社会的期待和压力,家长希望孩子“鲤鱼跃龙门”,社会期待教育输送顶尖人才,地方政府要求打造教育标杆。作为专业人士,我们如何坚守办学的专业理性,同时承担起更多的社会责任?

教育从来不能脱离与社会生活的关联而独行。现代课程理论的开创者博比特认为,“教育实质上是一种显露人的潜在能力的过程,他与社会条件有着特殊的联系”。生活为教育提供了具体的教育内容,教育要充实并更新孩子当下的生活。个体与社会生活良性互动,才能更好地促进孩子成长。

特别是在建设教育强国的当下,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我们不应只着眼于一方宁静的小天地,而要着眼于文化传承、人才培养和促进社会进步,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响应时代号召、尊重教育规律。在“拓局”与“守正”中促进人性完善与社会进步的和谐共生,应该成为教育人的一种长期主义。

秉持这样的理念,江苏省天一中学重要的办学行动,比如课程建设、资源开发、教学研究、教师发展,都基于对学生的研究、对当代社会生活的研究以及对专家学者意见的采纳,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促进学生社会性与个性的协调发展,努力追求“手段和目的”的协调统一,建设共享共建的家校社协同育人体系。

我们积极建设“三高合作”协同育人机制。发挥学校的主导作用,以“在社会中育人、全社会育人、育时代新人”为愿景,实施“高中—高校院所”合作,与高校(包括科研院所)共建“创新实验室”,开展中学教师“再回大学”活动,开设中国大学先修课程;实施“高中—高新企业”合作,建设智慧教室,为学生开展项目研究提供专业支持;实施“高中—高中”合作,加入资源共建共享联盟、创建专项工作学校联盟、与海外高中合作开展项目研究,不断整合资源、优化课程、创新机制,及时转变育人方式,为拔尖创新人才的早期培养奠基。

为了让家长以正确的方式参与学校建设和育人工作,天一中学成立学校校务委员会、膳食委员会、三高协作指导委员会、集团校理事会等家校社协同育人平台,坚持“共同参与、共同监督、协调关系、共谋发展”的原则,让家长为学校出谋划策,监督学校办学行为……

通过种种实践我们更加明确,学校要承担起更大的社会责任,不仅要完善办学行为,还应该勇于澄清教育价值、示范高品质的办学行为,做到“兼济天下”。因此,天一中学与薄弱学校建立固定合作,共享课程资源、教师培训甚至管理经验,鼓励学校骨干教师到普通中学轮岗,同时吸纳基层教师来校交流,打破资源壁垒;更加关注“人的发展”,以“三类丰富课程”保障面向全体、尊重差异、支持特长的课程实施,提出100%的学生参加社团活动,100%的学生具备游泳、球类运动的技能,100%的学生学会烧四菜一汤,100%的学生做90课时志愿者,100%的学生精读80部推荐书籍,100%的学生参加50次“天一名人课堂”……为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搭桥修路。

不管风云变幻、潮起潮落,教育最强大的基因应是“止于至善”的价值追求。教育者应该永远探寻的一条路径,是让孩子在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自身的相互关系中修养高尚的道德,并由此关爱自然、服务社会和国家发展。这是教育应有的专业理性和社会责任,也是教师应该守正的初心。

如果你觉得这篇文章不错的话

欢迎【关注】&星标&【转发】

来源 | 中国教师报

编辑 |白衣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