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宁波晚报 记者:李臻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
5月21日,浙江万里学院余姚校区在余姚市融湾新城正式破土动工,标志着这座占地657亩的现代化新校区建设全面启动。
作为服务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教育建设工程,余姚校区计划于2027年秋季投入使用,将重点布局新能源材料、数据与智能制造等尖端学科群,紧密对接余姚“3+5”千百亿产业集群规划,计划五年内为地方输送5000余名新工科人才,为长三角先进制造业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活动现场。学校供图
产教深度融合
校区与城市“双向奔赴”
作为余姚第一所大学,浙江万里学院的选址极具深意,体现城市产业发展与高校学科体系的深度契合。
余姚作为浙江省工业强市,已形成以智能装备、新材料、电子信息为核心的“3+5”产业集群,尤其在新能源汽车、智能机器人等领域全国领先,城市的产业沃土为技术研发提供了贴合的应用场景。
浙江万里学院校长林志华在奠基仪式上表示:“余姚雄厚的产业基础、活跃的民营经济生态和政府对科技创新的持续投入,为校区‘学科链对接产业链’提供了天然土壤。”校区建成后,将依托本地龙头企业共建实验室与实训基地,推动科研成果就地转化,形成“企业出题、高校解题、产业应用”的创新闭环。
余姚校区效果图。学校供图
“筑巢引凤”同步
创新研究院先行探路
早在校区奠基前,浙江万里学院余姚创新研究院已落地并高效运转,科研成果频出。研究院聚焦智能传感、动力电池等关键技术领域,目前已与舜宇光学、江丰电子等本土领军企业联合攻关微纳粉体制备和先进成形等前沿技术,与国内知名企业中鼎集团开展硅碳负极产业化开发,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
这种“研究院先行、校区跟进”的创新性模式,实现了人才培育与产业需求的无缝衔接。宁波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余姚市委书记傅贵荣在致辞中强调:“这既是校地双向奔赴的生动写照,也是产教强强联合的实践典范,必将为余姚加快建设智造强市、教育强市,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支撑、注入绵绵不绝的动能活力。”
余姚校区效果图。学校供图
绿色智慧校园
与城市共绘可持续发展蓝图
校区规划凸显产、城、人融合理念,既传承主校区风貌,又融入余姚独有的地域文化,来建设面向未来的新工科创新高地。建筑采用光伏一体化设计,配套储能技术研究中心,打造“绿色校园”示范样板。校园还将向市民开放图书馆、体育场馆等公共设施,打造“没有围墙的大学”,并设立创业孵化与青创楼,成为余姚“科技文化新地标”。
校长林志华表示:这里不仅是教育场所,更是城市创新能量的交汇点。学校将以“从学科逻辑到产业逻辑、从学校逻辑到地方逻辑”的范式革命,锻造破解服务地方和企业发展难题的“创新之矛”,探索出一条“政府引导、高校主导、资源共享、成果共创”的校区发展新模式。
随着开工奠基仪式的举行,这座承载产教融合使命的现代化校区正式启航。未来,浙江万里学院余姚校区将成为长三角地区“高校扎根产业办专业”的典范,以“教育链、人才链、创新链、产业链”四链耦合的实践,为区域高质量发展提供可持续的人才与智力支撑。
活动现场。学校供图
新闻链接
余姚校区简介:浙江万里学院余姚校区位于浙江余姚市融湾新城启动区东北部文教体育片区内,是余姚市城市更新七大片区的重点,旨在打造宁波现代化滨海大都市北部副中心的品质新样板。
工程拟建场址位于余姚市城东路东侧、舜宇东路北侧、东江以西、高铁线以南。项目总用地面积约660亩,总用地面积约421253平方米,采取统一规划设计,分期供地、分期开发建设的方式推进。一期建设用地面积344075平方米,共分为二期建设。一期用地根据功能和权属划分为教学科研区和生活区两个地块。教学科研区(一期)工程建设项目建设用地277597平方米,一期建设规模总建筑面积约 180414.59平方米,其中,地上总建筑面积约165248.43平方米,地下总建筑面积约15166.16平方米。生活区(一期)工程项目建设用地66478平方米,一期建设规模总建筑面积约116034.27平方米;其中,地上总建筑面积约104926.14方米,地下总建筑面积约1111.13平方米。
浙江万里学院余姚校区一期计划办学规模达到5000人左右,其中本科生约3500人,硕士研究生约1300人,博士研究生约200人;远期规划办学规模达到8000人左右,本科生约5000人,硕士研究生约2000人,博士研究生约1000人。校区建设整体定位:规划以学院事业发展规划为先导,探索“校园、研发园、孵化园”三园合一,实践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新机制,建设21世纪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的新标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