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见春天|This spring,falling in love

经历春天,留下的是对绽放的热爱

策展人:郭佳鑫(三金)

主办单位:WEART

承办单位:曬·文化力创想中心

展览时间:2025.03.22-04.22

展览地址:OCTsee文化力创想中心B1层

上海静安区山西北路108弄11号


BIO

Veetaleek 是一位跨领域艺术家,创作涵盖绘画、素描、雕塑和音乐。

出生于艺术世家,他从画家母亲和音乐家父亲那里继承了对艺术的深厚热爱。拥有古典艺术学位的他,逐渐形成了具有现代感的具象视觉语言,风格以极简的造型与富有情感张力的色彩为特征。

Veetaleek 的独特创作方式,是将影像素材转化为绘画作品,使过去与当下在画布上交汇,呈现出一种关于时间的对话。

毕业于叶卡捷琳堡艺术学院后,他移居圣彼得堡,融入当地充满活力的艺术圈。2018年,出于对新体验的渴望,他决定前往中国生活,深入亚洲文化的同时,也不断拓展自己的艺术视野。

如今,他定居于上海,持续探索都市景观与内心世界,在稳定与流动之间寻找瞬间的永恒,或永恒中的短暂。

他的艺术如同一首现实的诗,揭示出在转瞬即逝与恒久不变之间所孕育出的深刻之美。



《Blue Bird》

50*60cm

布面油画


《He doesn’t say it but it’s obvious》

70*90cm

布面油画


《Waiting》

80*100cm

布面油画


《Blue Hour》

80*100cm

布面油画


《Together》

100*120cm

布面油画


《Yoshitomo Nara at YUZ museum》

100*80cm

布面油画


《Daydream》

100*120cm

布面油画


《Queue》

240*80cm

布面油画(含沙子)


《HERSTORY》

240*120cm

布面油画


WEART:如何平衡创作与休息?

Veetaleek:我其实并不刻意去平衡它们——因为对我来说,创作本身就是一种休息。对我来说最理想的休息日就是一个人把自己关在家里,从早到晚沉浸在创作中。也许唯一会让我想要从艺术中休息的时刻,是在紧张准备展览的那几周。


WEART:‌您的绘画从早期到现在经历了一系列变化,请问在形式转型的背后,也是代表着您艺术观念的转变吗?

Veetaleek:这个问题触及了我艺术创作的一个核心主题——“变化”。在我的许多作品中,人物常常会在画面中留下痕迹。画面中的第一个人物代表着“当下”,而他们后方的痕迹则像是他们的历史回音。我一直对“变化”的悖论着迷:一个人可以在本质上保持不变,但在每一步中却悄然发生变化。

我的自画像系列《云是一个过程》就是对这个主题的深入探讨。它就像是对自我的一次次“定格”,我在每一个时间点“拍照”记录自己当前的状态,并将其转化为绘画或素描。当这些作品按时间顺序排列时,那些细微或剧烈的变化就变得清晰可见。


WEART:‌‌‌人工智能生成艺术会威胁画家的独特性吗?

Veetaleek:我认为人工智能并不会威胁画家的独特性,恰恰相反,它恰好让画家的独特性变得更加明显。两个世纪前,摄影技术的出现曾经对艺术家提出挑战,最终催生了20世纪各种风格的爆发。如今,AI也在对我们提出类似的挑战。它以惊人的速度和精准度完成某些任务,迫使我们思考:什么才是真正属于人类的独特性?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深化我们的艺术表达。


WEART:‌‌‌您是否发明过独门工具?比如用扫帚代替画笔,或者把咖啡渣混入丙烯?

Veetaleek:我喜欢用视频而不是照片作为创作参考。视频能为我提供更丰富的动态素材,让我在绘画中探索“时间”的流动。我总觉得一个暂停视频中模糊、低画质的画面,比起清晰的高分辨率照片更具生命力——它留下了更多的解读空间、情感与运动感。


WEART:创意枯竭怎么办?

Veetaleek:最好的方法就是走出去寻找灵感——和朋友喝酒,跳舞,或是去旅行。当我感觉灵感枯竭时,就像突然失去了语言,仿佛再也无法通过艺术表达自己。我知道这种感觉有些夸张,但我会提醒自己:“light, dark, light again… rise, fall, rise… day, night, day again… sky, ground, sky”,一切都是节奏的一部分。

个人官方账号

撰稿 | 高玺婷

看见春天展览相关文章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