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观众给我留言,说5月13号大熊猫福宝出现了少量的青团排黏情况,很多喜欢福宝的朋友都非常担心,问我这到底要不要紧。

其实,大熊猫排黏是一种正常的生理需要,这和他们被逼着吃了200万年竹子有关系。


为了保护消化系统,它们的肠胃会专门分泌出大量的黏液,包住那些没被消化的竹片,好防止肠道被划伤。

但是黏液过多,或者和食物残渣裹在一起,就会造成肠胃不适,所以熊猫每个月都会有一两次正常“排黏”。

大熊猫排黏的时候会缩成一团、不吃东西,还伴有呕吐,所以大家见了很难不担心他们是不是生病了。

但一般来说,只要排黏次数不多,黏液里没血丝,都不用太紧张。

而之所以大熊猫会有这么特殊的生活习惯,和它们800万年的演化经历有直接关系。

熊猫是食肉目动物,牙齿是尖锐的裂齿,肠道结构也和狮子老虎一样又短又直,还缺乏消化植物纤维的盲肠以及关键的酶,但偏偏食物中99%都是又硬、有难消化的竹子。

为了对付这种高纤维低营养的食物,大熊猫的身体被迫 “魔改”:臼齿宽大而且有更多褶皱,能把竹子磨成细渣;胃部分成上下两层,上层储存未消化的竹子,下层加速排空;最关键的是肠道里的杯状细胞会大量分泌黏液,像一层保护膜包裹住尖锐的竹纤维,防止肠道被划伤。

大熊猫对竹子的消化率只有 17%,每天要吃 几十公斤的竹子,大量无法消化的竹纤维在肠道里堆积,就像无数小刀片不断摩擦肠壁。

正是靠着大量黏液包裹,这些没消化的竹子才能变成青团,被安全地排出体外。

但是,当黏液和各种杂质的混合物在熊猫肚子里积累过多,就会影响消化吸收并产生炎症,大熊猫就会进入排黏期。

这时它们会坐立不安、蜷缩成团,并停止吃东西,选择靠墙蹲坐等姿势辅助用力,花上几分钟到半个小时从肛门排出透明或者是淡黄色的胶状黏液。但是如果排黏过程中,肠道蠕动太过激烈,也有可能会有黏液从嘴巴里边吐出来。

排完黏液后,大熊猫很快就会恢复食欲,甚至进入“暴食模式”,快速补充能量。

排黏属于大熊猫的肠道“定期大扫除”,可以清除多余的黏液和杂质,维持消化功能、避免肠道发炎。

所以,如果大熊猫每月排黏 1-2 次,黏液是透明或淡黄色的,没有血丝和异味,排完后精神状态和食欲都很正常,我们就完全不必担心。

但如果发现它们频繁排黏,比如一周多次,或者黏液带血、有腥臭味,同时伴随拒食、腹泻、体温升高,就要警惕了,这可能是肠炎或肠道梗阻的信号,需要及时治疗干预。

野生大熊猫会通过采食不同竹种来调节黏液分泌,圈养环境中饲养员也会提供嫩竹叶、竹笋和其他易消化的食物帮助它们维持肠道健康。

我自己就是熊猫爱好者,去四川王朗大熊猫国家公园追过野生熊猫,还在武汉动物园给大熊猫武林主持过生日。期待能和大家交流更多关于熊猫的有趣话题。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