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丨李岩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5月21日举行“新征程上的奋斗者”中外记者见面会,请自然资源领域代表围绕“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与中外记者见面交流。
近年来,我国积极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现场有媒体就此提问。
会上,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乡村分院院长陈琳介绍,“在2014年,我们开展上一轮总体规划实施评估的时候,就有团队提出来,上海的生态绿色和国际大都市比起来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所以我们在‘上海2035 ’总体规划的时候,生态之城建设目标就应运而生。 ”
她提到,在城市,他们关注的不仅仅是景观好不好看。现在他们更倡导用自然而然的方式去保护生物多样性,营造动物栖息地及小微生境。在郊野,我们和农科院的团队一起研究适宜茭白、芡实、菱角等本土作物生长的空间,还去研究湿地保护方面的行动规划。“我们划定了保护小微生物的毛细河流,以及自然坑塘、水面、湖荡等,包括我们家门口的一些湿地。我们希望通过营造更自然、更生态的乡村环境,提升乡村的空间品质。 ” 陈琳说。
中国极地研究中心(中国极地研究所)极地船舶管理中心主任、“雪龙2”号首任船长赵炎平介绍,极地对于全球气候变化、人类生存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他们的极地考察工作也是根据这些来做的。南极考察活动始终严格遵循南极条约体系要求,积极保护南极生态环境。
“以我们秦岭站建设为例,在项目启动之前,我们编制了全面的环境影响评估报告。在建设过程中,我们采用了模块化的施工技术,最大限度减少现场施工对环境的干扰。另外,我们在施工区还实施了24小时生态监测,实时预警企鹅、海豹等动物的活动信息,全力保护当地的生物种群。我们的科考破冰船则装配了先进的防污染设备,尽量减少对极地环境的影响。 ” 赵炎平说。
他指出,“我们的南极考察活动,始终坚持‘低干扰 ’和‘最小必要 ’准则。全体考察队员上站之前需要通过环境保护知识培训,在科研样品采集过程中,也要尽量减少采集量,最大限度减少对当地生态的影响。 ”
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独龙江乡迪政当村生态护林员李玉花介绍,独龙江自然地理环境独特,动植物资源很丰富。“2016年我成为护林员后,参加了很多培训,学习了相关知识。一年巡山护林,要一百多次。我们巡山的时候,有时候下雨,上山时穿的鞋子很容易烂,一年要穿烂10多双鞋子。我们每天巡的山在国家自然保护区里,巡山的时候,植物、动物有很多,植物有重楼、黄精、白及等很多野生药材。通过这几年的宣传,我们那个地方就没有发现挖野生药材的老乡了。 ”
山东省地矿局第六地质大队大队长丁正江介绍,在勘查中,他们建立了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管控制度”:在勘查设计阶段引入了生态影响预评估机制;勘探过程中,他们通过运用新技术方法,比如定向钻进,在一个地方进行多个钻孔施工,这样就减少了对地盘的占用;需要破土取样时,他们利用浅钻代替挖槽,减少对地表的破坏;勘探后利用草皮移植、土壤回填等技术,把地表恢复如初,甚至有的地方比原先土更肥、草更绿。
丁正江还提到,“我们还开展了大量矿山修复工作。在修复过程中,我们运用了“矿山诊疗一体化”技术,就是先通过无人机航测给山体“体检”,再量身定制修复方案。针对矿山地貌的不同特点,我们采用特定的修复技术,这样就最大程度保证了后续的修复效果。近年来,我们修复矿山矿坑70多处,复绿山体近500公顷,把原先的废弃矿区变成了生态公园,每年还能固碳约3400吨,‘大地伤疤 ’变成了‘生态绿肺 ’。 ”
浙江省桐乡市崇福镇东安村村委会主任、村级田长王娟惠介绍,东安村在实施永久基本农田集中连片整治时,不是简单地追求面积要达到几百亩、几千亩,而是将耕地、林地、水系、道路设施甚至是农民建房都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去布局去规划,就是把耕地保护放在乡村发展的整体中去统筹考虑,让耕地保护变得更加科学、可控。“此外,我们在符合耕地用途要求的前提下,积极探索了轮作、套种等‘水稻+ ’模式,再植入科教研学、农事体验等新业态,让优质农田发挥最大的效益。 ”
欢迎下载“北京青年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