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碳资源是我国生态价值极高的自然资源,在应对气候变化、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维护生态平衡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编制蓝碳资源资产负债表有利于合理开发、利用、保护和管理蓝碳资源,不断完善国家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制度,促进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然而,目前蓝碳资源资产存在底数模糊不清、分类标准不统一、监管难度大等诸多问题,制约了蓝碳资源的发展和蓝碳资源资产化管理水平的提高。鉴于此,结合我国蓝碳资源现状,对蓝碳资源资产纳入核算时的核算主体、确认条件、计量方法、报表编制等提出具体操作思路。

文章按照核算范围、对象和需求的不同,将核算主体归纳为宏观和微观两个层次;在厘定蓝碳资源概念和资产确认条件的基础上,明确界定了蓝碳资源资产的概念。从生态系统的角度切入,根据核算内容和功能,将资产划分成红树林、盐沼、海草床、浮游植物、大型藻类以及贝类六大类,并预留空间以便后续补充;阐述了蓝碳资源资产核算框架以及实物量、价值量的核算方法,将蓝碳资源资产价值量按照供给服务、调节服务以及文化服务三个层面设置相关价值核算指标。尝试性构建了蓝碳资源资产核算表,以便评估蓝碳资源资产动态变化情况。研究旨在建立一套适合蓝碳的资源资产核算体系,为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蓝碳资源资产负债表的编制提供借鉴。同时,加快推动蓝碳资源由生态价值向经济价值转化,实现资源的合理利用与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为我国环境会计框架的搭建提供科学参考。


刘大海,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导、吴玉章学者,国家高层次人才入选者,国家社科基金重大专项首席专家,联合国海洋十年计划项目“海洋负排放框架下全球海洋空间规划2060"首席,联合国经常性进程专家,UN《WOA I》海岸带专章协调作者,联合国ONCE大科学计划研究员,世界银行蓝色产业专家,中国海洋学会标准委员会/海洋环境分会副主委,中国海洋学会&中国海洋湖沼学会“河口海岸分会副会长/副理事长,中国自然资源学会资源经济专委会副主委/承载力分会副会长,自然资源部海岸带科学与综合管理重点实验室首席科学家&学术带头人。担任多个SCl和中文核心期刊副主编、客座编辑和编委,AGU、EGU和PICES多次会议和专题论坛的召集人、评委或主席。任中国海洋大学博导,厦门大学教授。获国家高层次人才计划青年拔尖人才,自然资源部科技领军人才,首届自然资源科学技术奖青年科技奖、首届自然资源部优秀青年科技人才、自然资源部首批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国家级领军人才(青岛)、国家海洋局优秀青年、山东青年五四奖章等。牵头起草并获批我国首个《海洋碳汇核算方法》行标(HY/T 0349-2022),编写完成行标《海洋碳汇分类与代码》;编写了《海洋资源管理》《国土空间规划陆海统筹理论与实践》《海洋空间规划与海岸带管理》等;多次牵头国家、区域(海岸带、长江)、省(山东、广东)、市(青岛、深圳)、县(荣成)、片区(崖州湾)国土/海洋空间规划编制或专题研究30余项。在《Science》《NATURE》旗下期刊、《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Review》《Ocean and Coastal Management》《Land Use Policy》等期刊发表论文200余篇,总引用2218次,H=22,2024中国知网高被引学者TOP1%。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国家发改委招标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重大项目课题、自然资源部高层次人才资助项目等项目30余项,出版著作40余部,授权发明专利10项。培养硕、博士50多名,指导学生获博士后面上基金(一等)、国家奖学金、省优秀毕业生、省研究生优秀科技创新成果奖等。筹建并获批自然资源部首批新增重点实验室---海岸带科学与综合管理重点实验室。研究成果获海洋科学技术奖一等奖(位次1)、海洋工程科学技术奖一等奖、自然资源科学技术奖等省部级奖励表彰20余次。受邀担任中国科学院学部专家、国家重点人才工程评审专家、全国科协科技人才奖项评审专家、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会审专家、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终审专家等。

  • 信息来源: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转载请注明信息来源及海洋知圈编排。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