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医学的璀璨星河中,每一位医者的成长都是点点星光的凝聚,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正是这星河中最闪耀的成长航程。
在这段充满挑战与成长的旅程中,他们经历过失败的挫折,也品味过成功的喜悦,那些哭过笑过的日夜,将化作他们医者生涯最珍贵的成长印记,让我们走进几位住培医师的故事,感受他们的心路历程。
初入临床——在医学的迷宫中穿行
一年级住培医师李佳佳:初入临床,我如获至宝地捧着崭新的听诊器,白大褂口袋里塞满了各种临床手册,仿佛这些工具能成为抵御紧张焦虑的安全墙。但患者的咳嗽声击碎了我的天真幻想——他们总不按教科书来生病,发热曲线像心电图般起伏难测。经过一次次叩诊触诊的实践,让我逐渐读懂病症的潜台词:医学没有万能公式,唯有在个体化的迷雾中寻找解法。
我逐渐领悟到医学实践的本质是一场西西弗斯式的修行。带教老师牵引我的指尖滑过肋间隙,掌纹与肌理相触的瞬间,我突然领悟希波克拉底誓言里“艺术”二字的深意——当淡黄色胸腔积液终于顺管流出,那不仅是技术的胜利,更是两个生命共振的私语。
每当写病历感到疲惫时,我总会想起那第一面带着我名字的锦旗,红绸上的“白衣天使”四个字,早已化作我在迷宫中执着前行的勇气。这或许就是规培的意义,在技术与温度的交织中,慢慢成为能托起生命重量的人。
挫折中前行——汗水与泪水并存
二年级住培医师陈佳:作为一名住培生,这两年的经历像一场淬炼身心的修行。幸运的是,我的成长路上始终有老师们的托举,他们不仅教我“如何看病”,更教会我“如何成为一个医生”。记得我第一次因脑卒中病情复杂在沟通上被患者质疑刁难时,听到我私下的抱怨,带教老师没有责备,他一步一步地给予我指导,让我掌握了急性脑卒中的识别、处置以及转诊指征;事后轻声说“医术和医患沟通可以练,但敬畏之心不能丢,医学的严谨,始于每一处细节的敬畏。”这句话至今我铭记在心。
在各个科室轮转中我曾以为治病只要开对用药处方,直到目睹老师为患者擦拭口角、调整衣物等,且握着艾滋病患者的手问诊。我学会在开检查单前多问一句“您今天怎么来的医院”,在告知病情时躬下身与轮椅老人平视。这些瞬间让我明白:医学不仅是技术,更是人与人的托付。
破茧成蝶——逐光而行,医路蜕变
三年级住培医师戴钰昭:住培三年,是我的一场蜕变之旅。面对复杂的病情和高强度的工作,我曾感到迷茫和焦虑。但在带教老师的悉心指导下,每一次成功为患者缓解病痛,都让我收获了莫大的成就感。这三年,我在病房里穿梭,在夜班中坚守。每一次的实践操作、病例讨论,都让我不断成长。我学会了如何与患者沟通,如何在紧急情况下迅速做出判断,如何在团队协作中发挥自己的作用。
三年住培,让我从青涩的医学生成长为能独当一面的医生。这段经历,是我职业生涯中最宝贵的财富,让我在未来的道路上,更有信心去守护每一个生命。如今即将毕业,我即将带着满满的收获与感恩,踏上新的征程。
医者·师者·引路人
超声医学科住培导师兼教学秘书田丽:初任教学秘书时,我满怀热忱,却又如履薄冰,深知医学教育责任重大。从零开始,我以“学习者”的姿态走进这片沃土,用一年时间走进每一位带教老师的课堂,聆听、记录、思考,只为精准把握师资特点,优化教学安排。渐渐地,我的角色从“观察者”转变为“指导者”,与带教老师们共同探讨教学方法,提升授课质量。对住培政策,我曾如雾里看花,而今却能精准解读、灵活运用;对住培医师的培养,我曾以为“传道授业”足矣,后来才懂得,真正的教育是“以心传心”。在陪伴住培医师成长的过程中,我深刻领悟到,需尊重每一棵树木的生长规律,因材施教。医学之路漫长而艰辛,我们既是引路人,也是同行者。
住培不是终点,而是职业生涯的起点,更是一笔伴随终身的财富。这段经历赋予的临床能力、职业素养和人文关怀,将成为每一名住培生未来行医路上的明灯。据了解,长沙市中心医院作为湖南省首批国家级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已走过了十余年的育人之路。
未来,医院将继续以培养“有温度、有技术、有情怀”的卓越医师为己任,为健康中国培育更多医德高尚、技术精湛的医学接班人。
潇湘晨报记者梅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