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联社5月21日讯(编辑 李响)在资管新规趋严的监管指导下,三方财富公司正加速“出海”转型,高净值人群债券类境外资产配置比例不断提升。财联社近期从多方了解到,不少第三方财富机构将境外债业务作为转型核心抓手,通过QDII、QDLP、TRS等跨境工具搭建多元化产品矩阵。不过在业内人士看来,第三方财富管理机构正从传统的非标固收类产品转向净值型产品,对于没有金融许可证牌照的三方财富机构而言,转型之路仍很漫长。
三方财富公司加速“出海”转型
据了解,2008年到2018年的黄金十年,是货币宽松机制下“造富效应”的黄金十年,第三方财富管理公司依靠刚兑的信托产品起家,从无到有,再到后来的野蛮生长,可谓是国内大资管行业发展的缩影。
随着2018年“资管新规”出台,叠加货币政策缩紧、房地产进入下行周期,依赖于国内固收和类固收产品的第三方财富管理公司遭遇前所未有的资产荒。在收缩战线,寻找新的突破口的指引下,相对高息的境外债成为其转型“出海”的发展方向。
在业内人士看来,彼时第三方财富管理公司转型的方向通常有四类,包括代销海外金融产品抽取点差、申请/收购海外金融牌照、引入海外消费升级等一揽子场景服务,以及参与度最多的发行产品和参与资产管理领域,不过彼时初期,切入一级半市场的FOF基金,成为第三方财富管理公司竞相追逐的优质产品。随后,美联储快速加息,导致中美利差逐渐加大,第三方财富管理公司又盯上境外债相对高息且低成本的“致富业务”,同时把业务线搬至香港地区。
业内人士调侃表示,目前还活着的三方公司一双手都数的过来,他们业务都有两大特征,一个就是中资境外债标品业务,另一个都是拥有香港保险业务。
随着近年来全球资本市场愈发呈现“低利率常态化”特征,而中美货币政策逐步分化,叠加中资企业“出海”愈加频繁,境外发债规模激增。Wind数据显示,2025年前四月熊猫债发行量达622亿元,累计发行量超9500亿元,而中资离岸债存量规模仍超1.2万亿美元。
值得注意的是,香港作为全球最大的离岸人民币业务中心,常年在全球人民币Swift支付交易所占据份额超70%,普通的私人银行或难以完全满足超高净值客群复杂的需求特点,也为家族办公室和三方财富的运作带来丰富的机遇。
据信银资本(香港)分析师龚思匀在相关研报中表示,供需共振下,香港家办行业规模迎来高速增长机遇。香港特区政府于2022年《施政报告》中提出,在2025年底前协助不少于200间家族办公室在港设立或扩展业务。据香港投资推广署家族办公室团队统计,2021年6月至2024年3月间,累计协助64间家办在港设立或扩展业务,其中77%来自内地,13%来自亚太地区,其余来自欧洲、北美等地区;另有136间家族办公室正准备或已决定在港设立。
据龚思匀统计,90%以上的大中华区单一家办提供家族治理、家族慈善、传承规划和风险管理等服务;而联合家办更侧重金融服务。作为家办专业的外包团队,三方财富公司提供的服务种类排名前三的依次为股权和固定收益投资、除私募股权和风险投资外的另类投资、家族信托。
高净值人群债券类境外资产配置比例不断提升
“从资产配置类型情况来看,亚太区家办股票、债券、另类资产、现金的配置比例分别为26%、25%、34%、14%,相较过往明显增配债券及现金,减配股票及另类资产”,龚思匀表示。
“在如今波动中枢明显上移的环境里,大家更看重的还是动荡期间的抗风险能力”,有分析人士指出。据不完全统计,可投资资产超亿元的超高净值客户中,近9成已配置境外资产,其中债券类占比从2020年的18%跃升至2024年末的35%左右,而我国不断对外开放的债券通市场,也进一步加快了高净值客户服务机构通过境外债投资达到税务筹划、合规管理,进而符合其财富传承的目标。
据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公布数据显示,南向通方面,4月境内机构持续投资交易境外债券,主要为离岸人民币债、美元债等。4月,“北向互换通”共达成交易886笔、4847.06亿元,累计入市境外机构79家。
“目前中资美元债平均票息达6.8%,较境内信用债溢价超300BP,也吸引不少第三方财富机构将境外债业务作为转型核心抓手,通过QDII、QDLP、TRS等跨境工具搭建多元化产品矩阵”,有知情人士透露,以某三方财富机构为例,其2024年末境外债配置规模同比提升超40%,其中美元债占比超6成,并配置部分可转债增强型产品。
在业内人士看来,第三方财富管理机构正从传统的非标固收类产品转向净值型产品,强调风险定价、产品筛选和大类资产配置能力。随着监管对传统业务的加速出清,未来投资于标准资产的净值型产品将成为主流,对于没有金融许可证牌照的三方财富机构而言,转型仍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