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脚求着中国在日内瓦会谈,双方约好出了一份联合声明,又说要维护双方的经贸关系,又承诺要对全球经济负责,差点还以为特朗普真要金盆洗手,谁料他后脚就变了脸色,直言时间一到,只要中方不签协议,就等着被征税吧。

会谈的时候说,从5月14日开始实施90天缓冲期,现下算算时间还有83天,特朗普就如此迫不及待,下了最后通牒,他这么急着撕破脸,也不禁让人担心,难道他又想到了什么损招?

不过,特朗普先迎来的却是美国信用的崩掉,而这信用等级一掉,连锁反应立马就来了,首先倒霉的就是美国国债,以前那是香饽饽,现在投资者心里都得打个突,这玩意儿还保险吗?华盛顿要想稳住那些债主,以后借钱恐怕就得掏更多的利息,本来就债台高筑的财政,这下更是雪上加霜。

蝴蝶扇扇翅膀,影响的可不止国债,企业想从银行借钱,门槛无形中就高了一截,普通老百姓呢,不管是买房还是买车,贷款利率都可能跟着往上涨,这份压力,就像细密的雨丝,慢慢渗透到经济的每一个角落,谁也别想躲开。

更要命的是,美元大哥在国际贸易里呼风唤雨那么多年,如今因为信用出了岔子,那股威风劲儿也开始有点打折扣,以后在国际谈判桌上,美国的底气还能那么足吗?金融市场上,标普500和纳斯达克指数期货应声下跌,虽说只是盘后的小波动,但也足够说明市场有多敏感,心里有多慌了。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这冰冻三尺也不是一天冻上的,美国国内那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的国债,年年都喊着要控制却总也控制不住的财政赤字,还有三天两头就因为债务上限问题上演的政治扯皮大戏,早就给这信用的松动埋下了地雷。

再加上特朗普政府那套想一出是一出,政策跟翻书似的风格,国际上谁还敢轻易信他那一套?承诺这东西,说变就变,信任度自然也就大打折扣了。

可就算自家后院的信用基石晃悠了,华盛顿在贸易问题上那股咄咄逼人的劲头,却是一点儿也没收敛,你看,跟中国这边,双方刚手拉手发表了个联合声明,市场还没来得及喘口气呢,特朗普那边脸就翻得比书还快。

立马甩过来一份措辞严厉的“最后通牒”:九十天之内,要是签不出一份让美国满意的协议,新一轮的关税大棒就等着吧!那时候,掐指一算,留给中国的时间,连八十四天都不到了,这操作,与其说是深思熟虑的战略,倒不如说更像是一场精心策划的“面子工程”。

你想啊,特朗普竞选那会儿包括刚上台,玩命给自己塑造的就是个“硬汉”形象,跟中国打贸易战更是他挂在嘴边的核心承诺,现在联合声明一出来,难免会让一些铁杆支持者觉得他立场软了,这时候赶紧放几句狠话,不就是为了挽回点面子,重新把自己不妥协的人设给立起来嘛。



再说了,美国国内经济也不是高枕无忧啊,堆成山的国债,还有越来越吓人的通货膨胀,老百姓的日子成本一天比一天高,正愁没处撒气呢,这时候把外部压力当成焦点,把锅往外一甩,也算是一种转移内部矛盾的老套路了,屡试不爽。

这股施压的寒风,可不只是冲着中国来的,几乎就在特朗普对中国放狠话的同时,美国财长贝森特也领了旨意,向全世界另外十八个国家发出了明确警告:都给我拿出点“诚意”来,好好跟美国谈贸易,不然,九十天的关税暂缓期一过,就等着回到四月初那种严厉的对等关税水平吧!

在美国人看来,这警告的分量足够重了,毕竟这些国家的经济体量和谈判筹码,跟中国比起来差了一大截,威慑效果应该更明显才对,美国之所以这么急吼吼的,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之前搞的多边谈判,进展实在太慢了。

什么关税豁免期、暂缓期,眼瞅着都过去一半多了,除了英国这个“模范生”比较识相,早早跟美国把协议签了,其他大部分国家都没啥实质性突破。这可把习惯了速战速决、立竿见影的特朗普政府给急坏了,耐心早就磨没了。



可让人没想到的是,面对美国这步步紧逼的架势,世界各国的反应却出乎意料地“淡定”,大家伙儿好像商量好了似的,普遍都祭出了一招——“拖字诀”。

为啥呢?这跟特朗普政府以前在贸易问题上留下的“案底”脱不了干系,比如,当初对加拿大和墨西哥也是关税大棒挥得山响,结果呢?几经反复,最后还是给了暂缓。这种雷声大雨点小的先例,让不少国家心里都有了谱:只要能拖得够久,美国的威胁啊,说不定就真成了“纸老虎”,甚至可能又延期了。



于是乎,一种普遍的观望心态开始蔓延开来,谁也不愿意当那个第一个吃螃蟹的,更不想当那个第一个服软的,就连作为美国在亚洲的重要盟友,也是第一批跟美国坐上关税谈判桌的日本,在谈判的时候也一点不着急,那“慢悠悠”的姿态,无疑给其他国家起到了某种“榜样”作用。

至于英国为啥那么“爽快”就签了协议,除了政治上眉来眼去之外,也跟它实际面临的关税压力相对较小,美国提出的条件还在它能接受的范围之内有关系。

要说真正让特朗普政府感到头疼的,恐怕还是中国在谈判中展现出的那股韧劲儿,以及由此产生的“连锁反应”,当中美两国就关税问题达成阶段性共识的消息一传出来,简直就像给其他那些还在观望的国家打了一剂强心针。



原本在谈判中还有点缩手缩脚的日本,态度立马就硬气起来了,欧盟也一改之前的低姿态,开始跟美国就具体条款讨价还价。就连一些传统上被认为比较听美国话的国家,比如印度,也在谈判中开始打起了更多的“小算盘”。

这些国家心里估计都在琢磨同一件事:既然连中国都能顶住那么大的压力,迫使美国做出一定的让步,那我们凭什么就不能为自己争取更有利的条件呢?这种心态上的转变,可把华盛顿给气得够呛,同时也开始犯嘀咕。



要是各个国家都学中国的样,那接下来的贸易谈判,岂不就成了一场没完没了的拉锯战?别说九十天了,恐怕九百天也未必能看到结果。

要知道,在谈判桌上,往往是谁更急着达成协议,谁就更容易掉进被动。各国都门儿清这个道理,所以纷纷摆出了一副要打持久战的架势,特朗普越是表现得急不可耐,他们反而越是稳坐钓鱼台,不慌不忙。



面对这种集体性的“拖延”,久攻不下的特朗普政府也开始琢磨新招了:既然一个一个谈这么费时费力,干脆“快刀斩乱麻”,直接给一些国家单方面发信函,把关税税率给你们规定好,爱接受不接受!

在特朗普看来,凭着美国那么强大的经济实力,这些国家除了乖乖听话,还能有别的选择吗?这一招要是能成,不仅能大大提高工作效率,避免陷在没完没了的谈判泥潭里,也能让特朗普从这些琐碎的贸易事务中抽出身来,把更多精力放到其他地方去。



意想不到的麻烦,而这麻烦恰恰就来自于美国自身信用的动摇,你想想,如果收到“关税信函”的国家集体对美国说“不”,特朗普政府这脸往哪儿搁?怎么收场?毕竟,在国际交往中,信誉这东西,就像一张通行证,没了它寸步难行。

各国对于特朗普政府政策说变就变、翻脸不认人的德性,早就领教过不止一次了,心里都清楚得很,这美国佬存在“言而无信”的可能性太大了,就算今天暂时妥协了,谁能保证美国明天不会得寸进尺,提出更多不合理的要求?



就在这个节骨眼上,穆迪下调美国主权信用评级的消息,简直就是火上浇油,雪上加霜,这记响亮的耳光,不仅动摇了美元在国际上的老大地位,也让美国想通过单方面施压来达到目的的策略,显得更加外强中干,虚张声势。



到这份上,特朗普政府的关税策略,似乎已经走进了一条死胡同,无论是对中国搞极限施压,还是对其他国家普遍发出警告,甚至是想通过单方面发信函强加于人的做法,都没能捞到什么好果子吃,反而把自己策略里的那些矛盾和局限性暴露无遗。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