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造后的山城区卫星街小区启善园。鹤壁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供图
走进鹤壁市淇滨区九大院小区,平整的柏油路串联起焕新的楼宇,智能充电车棚内电动车有序停放,老人们在新建的小游园里悠闲聊天。这个由9个家属院整合而成小区的华丽蝶变,正是鹤壁市老旧小区改造工作的生动缩影。
自2019年启动老旧小区改造以来,鹤壁市累计改造老旧小区297个,惠及居民32万余人,以“党建引领、多元共治、文化传承”的创新实践,推动城市建设向宜居、韧性、智慧方向转变,蹚出了一条具有示范意义的城市更新之路。
党建引领齐推进
统筹结合促提升
曾经的九大院小区雨污混流、杂草丛生,管理混乱。在九大院小区改造初期,由于9个家属院各为一体,违建拆除、空间整合等难题接踵而至。为此,淇滨区及相关街道组织9个小区的党员成立了“红色邻居”小区联合支部,先后召开支部会议、党员代表会议13次,就小区改造、合并等事宜进行充分讨论、征求意见。同时,充分发挥老党员、老干部作用,配合社区工作人员走家入户,讲清改造政策、改造内容、施工计划,消除群众顾虑,有效推动了9个小区拆墙并院。“党员干部带头拆了自家违建,我们群众自然跟得上。”九大院居民胡先生指着如今宽敞的小区道路感慨。2022年2月,住房城乡建设部公布全国100个“加强物业管理,共建美好家园”典型案例,九大院小区成功入选;当年3月,九大院小区又被住房城乡建设部纳入“我为群众办实事”活动典型案例,在全国推广改造经验。
通过党建引领,鹤壁市结合零散楼院整合推进连片改造,创新实施“合小并大、合乱并整、合块并片”的“三合三并”工作法,整合零散楼院,拆除小区间围墙,实现相邻小区空间、设施共享。改造以来,鹤壁市累计合并楼院135个,拆除违建22万平方米,新增社区绿地435万平方米、小游园214个。
结合老旧小区改造,鹤壁市通过改造背街小巷、拆除违法建筑、改造小区道路、新增社区绿地、成立红色物业、增加小区安防设施、增设小区电动车充电桩等一系列措施,持续完善小区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城市建设提档升级,让群众切实享受宜居生活。
多元筹资破瓶颈
创新机制保长效
面对老旧小区改造遇到的资金难题,鹤壁市创新实施“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居民共担”模式,积极拓展老旧小区改造融资渠道,统筹运用海绵城市、清洁取暖、养老设施等方面资金,建立健全居民合理分摊、专营单位投资、引进社会资金等多渠道资金筹措机制。
政府主导,积极争取上级资金,鹤壁市老旧小区改造项目已累计争取上级改造资金20.4亿元;市区奖补配套资金1亿元,县区配套资金2亿元。社会参与,建立健全专营单位投资、引进社会资金等多渠道资金筹措机制,水、电、气等管线专营单位将老旧小区内的管线改造优先列入本单位计划,累计投资6820万元。居民共担,按照资产归属和“谁受益、谁出资”的原则,明确居民出资责任,老旧小区外墙保温改造中,按照每平方米20元的标准由居民分摊,已筹集资金1670余万元。
完整社区更宜居
全龄服务暖民心
在首批入选全国完整社区建设试点的山城区奔流街二巷社区,“四点半课堂”书声琅琅,日间照料中心饭菜飘香……“现在买菜、取快递、看病等,步行不超过15分钟全搞定!”日前,该社区居民李女士高兴地告诉笔者。
依托全国首批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试点建设,鹤壁市大力推进完整社区建设,对照完整社区六大类20项建设标准,不断丰富配置、强化功能。积极构建日间照料、居家养老、集中托养、医养康养结合的“四位一体”养老体系,实现街道、社区养老服务机构全覆盖;建设提升小型便民超市,打造食品安全示范街,整治提升农贸市场,建立邮政快递末端综合服务站,建设淇河书屋、运动场馆等,积极推动全龄友好共识,构造全龄友好空间,以覆盖全龄的便民服务真正实现从“住有所居”到“居有所乐”。(来源:鹤壁市委宣传部 作者:肖莉萍 马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