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小米汽车因SU7 Ultra的“功率限制”和“碳纤维前舱盖功能争议”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此前,在3月的安徽高速事故中,一辆SU7因碰撞起火致3人不幸遇难,这一事件揭示了智能驾驶系统的可靠性问题;紧接着的4月,SU7 Ultra在公共道路上超速行驶至303km/h,引发了公众对性能车安全性的广泛质疑。这一连串的事件将小米汽车推向了舆论的风口浪尖,同时也映射出智能汽车企业在追求流量和实现技术落地之间所面临的深刻矛盾。

小米汽车并非是行业的特例。2024年,一家新兴汽车品牌因在冰雪路面上关闭AEB功能而遭到用户投诉,最终承认了“测试环境与实际使用场景之间存在差异”;到了2025年4月,华为联合10余家车企发布了《智能辅助驾驶安全倡议》,直接批评了行业普遍存在的“夸大宣传”和“功能缩水”问题。从“全球首款”和“颠覆性技术”的宣传标签,到“期货式宣传”,车企在争夺流量的战斗中逐渐偏离了技术核心,小米汽车的危机正是这一趋势的集中爆发。

当“颠覆性创新”沦为营销话术

小米汽车在SU7 Ultra的宣传中,曾以“地表最快四门量产车”、“3秒级破百”等引人注目的参数吸引公众目光,然而在实际交付后,由于“功率解锁机制”的问题,引发了用户的不满。在5月1日推出的1.7.0版本OTA更新中,新增的“排位模式圈速考核”功能要求车主在指定赛道上达到官方建议的圈速(例如在浙江国际赛车场2分15秒内完成一圈),才能解锁约1100kW)的最大功率,未能达到标准的用户只能使用大约662kW的动力。尽管这一设计初衷是为了确保驾驶安全,但由于未提前通知用户以及日常驾驶难以达标等问题,该功能被质疑“性能旗舰名不副实”。

类似的案例在汽车行业中并不罕见。有的品牌曾宣称其车型具备“完全自动驾驶”功能,但实际上仅限于特定场景;有的车型以“激光雷达”作为卖点,但在量产版本中却减少了传感器的数量。这些行为背后反映出车企对流量红利的过度追求。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新能源汽车行业的营销费用同比增长了42%,而研发投入的占比却下降到了6.3%。当“上热搜”成为核心KPI时,技术便沦为了营销的附庸。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名誉理事长付于武指出:“智能汽车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安全与可靠性,而非单纯参数的堆砌。如果车企将‘颠覆性创新’简化为PPT上的口号,最终将失去用户的信任。”


从手机到汽车的基因跨越

小米汽车在供应链管理上继承了手机行业的“深度绑定”策略,与宁德时代共同建立了电池创新联合实验室,成功将电芯研发周期缩短了30%;同时,对赣锋锂业、卫蓝新能源等18家核心供应商进行了战略投资,从而构建起从锂矿到终端产品的垂直协同能力。然而,汽车工业的复杂性远超消费电子领域。

小米SU7参数图片) Ultra的碳纤维双风道前舱盖为例,这一设计灵感来源于2024年纽北测试的原型车造型,其主要功能是“导出前舱热量并实现轻量化”,采用碳纤维材质相较于铝制部件减轻了1.3kg的重量。但是,首批交付的车型被发现开孔并未与刹车冷却系统或空气动力学组件相连,甚至在使用鼓风机测试时未显示出明显的气流变化。一些用户认为这一设计“仅具有装饰性”,并对其高达4.2万元的选配价格表示质疑。

这一争议揭示了小米汽车对汽车工业内在逻辑理解上的偏差。据悉,小米的工程师在调校SU7底盘时,不得不向泛亚汽车技术中心寻求指导,学习如何在操控性和舒适性之间取得平衡。这种经验无法通过算法迅速掌握,而是需要通过300万公里的道路测试来积累数据和经验。“汽车制造的容错率远低于手机制造。”清华大学汽车工程系教授宋健指出,“一个螺丝扭矩的微小误差可能引发连锁反应,这正是小米等跨界企业必须深刻理解并敬畏的底线。”


从危机公关到长期主义的觉醒

面对争议,小米汽车迅速启动紧急公关措施,在48小时内暂停了1.7.0版本的推送,并承诺在4~8周内发布新版本,届时将取消马力解锁机制。同时,为尚未交付的订单用户提供限时改配铝制前舱盖服务,并向已提车及锁单的用户赠送2万积分。这种迅速的响应赢得了行业的认可,但同时也揭示了车企在与用户沟通方面存在的深层问题。

一些车主表示,希望车企在未来的功能更新前能通过用户调研来征求意见,以避免因“强制升级”而引发的不满。实际上,智能汽车的功能边界与责任界定一直模糊不清。车企经常以“辅助驾驶”为名来规避法律责任,而用户却往往误认为是“完全自动驾驶”;在碰撞测试中,“应试式优化”现象普遍存在,而真实道路场景的覆盖却不足。

华为乾崑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首席执行官靳玉志提出“技术先行、营销透明、用户为本、标准共建”四条原则,并呼吁全行业建立“场景库强制认证”制度,要求车企公开智驾系统的失效边界。这一倡议得到了广汽、上汽、江汽等11家车企的响应,标志着行业从“自说自话式测试”向“透明化”转型。“安全不是用户教育的单选题,而是车企责任的必答题。”小米集团创始人雷军在内部信中强调,“我们要做智能电动汽车的长期主义者,把每个底盘焊点都当作艺术品来打磨。”

小米汽车的信任危机,反映了智能汽车行业在流量狂欢与技术落地碰撞下的一个缩影。从“参数竞争”到“体验竞争”,车企必须回答一个核心问题:当一辆车承载着用户的生命时,究竟是应该追逐话题噱头、流量光环,还是坚持技术创新与用户权益并重?

对小米而言,当前的信任危机既是挑战也是机遇。雷军近日表示:“社会和公众要求我们去承担一家真正大公司和行业领导者的责任。”未来,小米将在质量、服务、品牌三大维度实现突破:加强供应链管控,透明化测试流程;加速服务网络下沉,建立用户共创机制;减少对标争议,强化原创设计。只有这样,小米才能从“行业黑马”蜕变为“全球巨头”。

在智能汽车行业的百年变局中,技术创新与用户权益并重,流量狂欢与技术落地平衡,才是可持续发展的正道。正如香港科技大学教授熊辉所言:“在智能革命时代,真正的竞争都是围绕应用场景来进行的,也就是如何产生更多差异化的数据。”这启示我们,车需回归用户需求本质,以技术创新为根基,以安全透明为保障,方能在行业洗牌中立于不败之地。

文:韩冬 编辑:郭晨 版式:刘晓烨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