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律宾终于学乖了,知道怎样才是正确的补给运输方式,果然真理只在大炮射程之内。
5月16日,菲律宾再次派遣民用船只前往南海争议海域仁爱礁进行补给,但与以往高调张扬、借机炒作的作风不同,这一次菲律宾方面异常低调,既没有第一时间对外发布消息,也没有在社交媒体上展开话题攻势,整个过程显得异常安静,直到5月20日下午,中国海警发布通报,才让这次补给行动公之于众。
根据中方通报,菲律宾方面此次补给事前已主动通报中国,并得到中方许可,中国海警在现场进行了全程监控和执法确认,补给过程中并未发生任何形式的摩擦或对抗。中方也在通报中再次呼吁菲律宾方面恪守先前的默契,与中国一道共同维持南海地区的和平与稳定。
要知道,在过去几年里,菲律宾在仁爱礁问题上的态度一度非常激进,无论是强行闯入、拒绝配合中方执法,还是通过媒体大肆炒作“被阻拦”、“中方过度使用武力”,菲律宾总会在第一时间将南海问题放大,但这次在补给行动后的四天里未发一言,这是为何?
要理解菲律宾此次沉默原因,将其与菲律宾近期在中业岛的另一场补给行动进行对比就知道了。
中业岛是南沙群岛中另一处争议岛礁,菲律宾自20世纪70年代起非法占据该岛,就在仁爱礁补给行动前几天,菲律宾海军高调公布了对中业岛的补给行动细节。这次补给由一艘与仁爱礁“马德雷山号”登陆舰同类型的运输舰执行,而中国的一艘051B型导弹驱逐舰在菲律宾运输舰后方进行了超近距离的跟踪与监控,尽管这艘驱逐舰并非解放军海军的主力舰艇,但其火力足以对菲律宾海军及中业岛上的设施构成压倒性威胁。说白了,菲律宾的这次补给行动几乎就是在我军炮管子监视下完成的。
尽管中国军舰的出现无疑给菲律宾施加了巨大压力,菲律宾方面仍迅速发布了相关消息和现场画面,将此次行动包装为“维护主权”的例行操作,而这种高调宣传与仁爱礁补给行动后的低调显然形成了鲜明对比
而且从菲律宾选择使用民用船只而非军舰,主动通报并接受中方监管来看,在仁爱礁问题上菲律宾似乎真的“学乖了”。
不过这在某种程度上并非善意的妥协,而是在现实压力下的被动配合,中方早已明确划定底线:生活物资可以补给,但必须事先通报并在全程监视下进行,任何军用补给、建筑材料运输或突发行动都将遭到坚决阻止。
在多次强行闯入失败后,菲律宾显然已经意识到,在仁爱礁问题上“强硬”不再可行,反而会招致更大的损失,尤其是2023年以来多次冲突事件中,菲律宾船只不仅未能完成预定任务,还屡次遭遇阻拦、冲撞和技术性拦截,造成装备损坏与人员紧张,所以与其说是菲律宾主动放弃炒作,不如说是中国在仁爱礁的实际控制力让菲律宾别无选择。
而如今我国在仁爱礁的管控模式,或许为未来处理南海其他争议岛礁提供了一个范例,凭借强大的海警执法能力和海军、空军的综合实力,我们已经在仁爱礁建立了近乎绝对的控制权,通过严密的执法和军事威慑,确保对方只能在中国的规则框架内行动,同时最大限度地减少直接冲突的可能性,所以未来是很有可能推广到南沙群岛的其他争议区域的,你们认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