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周,两起家庭悲剧刺痛了公众神经。
父母为教育孩子,将孩子殴打致死。一件发生在浙江温州,母亲“失手”打死了9岁的亲生女儿;另一件发生在山东青岛,父亲“失手”打死了9岁的亲生儿子。
这两起悲剧,再次引发对教育子女方式的讨论。当“管教”越过生死线,我们该愤怒还是反思?
01
对一个9岁的孩子,“管教”何以至此?
接连发生的管教致死事件最先都是在网络传开后,就引发无数网友关心,人们一边揪心,一边期待着此事是假的,或者后果没那么严重。但当官方通报发布后,最坏的结果还是被证实,这无疑令人难过且遗憾,当然更有愤怒和不解: 对9岁的孩子,“管教”何以至此?
浙江温州母亲 疑似因女儿在校犯错而实施暴力,最终导致孩子身亡。山东青岛父亲则疑似因儿子玩游戏充钱,被其父亲殴打最终身亡。 “棍棒爸”“棍棒妈”的行为,被冠以“失手”之名,实则揭示了家庭暴力与教育惩戒的界限崩塌。
孩子调皮了、犯错了,不是不可以管教、训诫,但方式方法很重要。传统观念中“棍棒底下出孝子”的逻辑,让部分家长将子女视为私产,试图通过暴力快速达成“服从”目标。面对犯了错误的孩子,应用言传身教、循循善诱等科学方式教育,不能抬手就打。家庭暴力对孩子身心造成的伤害不可估量,亟须叫停。
固然,当父母是很难的事。所谓“打在儿身,疼在娘心”,除了极个别的情况,如果能有更有效的方式把孩子教育好,家长一定舍不得动手。 反之,在家长不掌握科学教育理念、不具备科学教育能力,甚至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情绪的情况下,让他们采取合理的手段教育孩子,也不现实。
02
“棍棒教育”观念,何时能断根?
近些年,随着短视频普及,我们经常在网络看到不少家长管教孩子的场景,比如辅导作业、孩子“拆家”等抓狂时刻。留言区也总会充斥着用暴力解决问题的观点。 暴打孩子一顿,就可以让他更听得进道理吗?
或许,在很多家长看来,这是一种“有效”的教育方式,能让孩子长记性,一些家长总觉得“我们都是这么过来的”“适当的体罚也有好处”……但很显然,这种观念已经落伍了。既违反相关法律法规,也不符合现代教育理念,更未必是健康有效的教育方式。
说到底,打骂教育,确实很简单,但也很粗暴,实在难起到长期的教育效果。如果这种教育方式,发生在老师“管教”学生的过程中。视频发出来,相关教师恐怕就会被开除,失去教师资格,因为这是不尊重学生人格的体罚行为。那么家长如此管教,显然也涉嫌对孩子进行暴力教育。无论如何,这都不是值得肯定、鼓励的家庭教育方式,这也并非所谓的从严管教孩子。
更何况,殴打孩子是明确的违法行为。在法律的定义中,家暴是指家庭成员之间以殴打、捆绑、残害、限制人身自由以及经常性谩骂、恐吓等方式实施的身体、精神等侵害行为。家长对孩子实施殴打,长期对孩子进行辱骂、贬低,限制孩子的人身自由等,都可能被认定为家暴。唯有在教育观念与社会文化层面给“棍棒教育”断根,才能让家长、老师得到正确的指引,进而把所有孩子都从打骂、体罚的阴影之下彻底解放出来。
不过, 需要注意的是,“家庭暴力”也包括“冷暴力”,对孩子采取恐吓、呵斥、讽刺、冷漠等方式,也会伤害孩子的幼小心灵。
那些以“棍棒成才”之名,行家庭暴力之实的所谓“教育方式”,还是省省吧。
03
家长频繁“上头”,真正的危险是什么?
而对于孩子达不到自己预期就难以控制情绪的家长,广播君有着深深的同情,作为家长,身处这样压力重重的社会环境中,孩子的每一个小小的失误都牵扯着我们的心,都会让我们感到,不积这小小的跬步,就会影响到孩子的远大前程。 但我们一定要守住一个底线,不要随意地打骂孩子。
家长遇事就“ 上头”,也是一种不良的情绪示范。父母情绪失控、歇斯底里的时候,以为对孩子影响不大,殊不知孩子看到了面目狰狞的他们,这一辈子都会留下不可磨灭的创伤。蒙台梭利曾经写过一句话: 我们对孩子所做的一切,都会开花结果,不仅影响他的一生,也决定他的一生。
父母常说:你看看别人家的孩子。那么反过来,是不是允许孩子问:你看看别人家的父母呢?亲子与亲子的对照,仿佛若有深意。
说到底,家庭教育需要的是,“相机而教,寓教于日常生活之中”“潜移默化,言传与身教相结合”“平等交流,予以尊重、理解和鼓励”。这些道理说起来轻松,但要坚持贯彻下来,真的不太容易。
“棍棒爸”“棍棒妈”虽是极端个案,但这种个案仍有启示意义。一方面,给了所有家长一个反思己身的契机,让更多人懂得依法、科学带娃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如果一些家长能从中检视自己的行为,转变教育方式,也算是一种社会性的“善后”。
对此,你怎么看?
编 辑 | 霍然
综合 | 澎湃新闻、北京日报、大象新闻、中国教育报、极目新闻、法治时评、三联生活周刊、红星评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