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2025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评估”结果发布,英德红茶公用品牌价值达51.78亿元,增幅8.5%,位居广东省第一,首次荣登全国红茶类榜首。由6.62亿元增长至51.78亿元,英德红茶品牌价值十五年来逐年攀升,见证了英德红茶品牌建设助推全产业高质量发展行稳致远。

作为广东清远的一张靓丽名片,英德红茶近年来通过生态科技赋能、茶旅深度融合、拥抱新消费趋势和联农带农机制创新,走出了一条高质量发展的特色路径。从传统农业到现代化产业集群,从单一茶叶生产到全产业链融合发展,英德红茶产业规模快速扩张,品牌价值显著提升,已成为带动区域经济增长和乡村振兴的重要引擎。2025年,英德红茶的综合产值将力争突破100亿元


英德市红星茶场采摘春茶。清远日报签约摄影师 徐慧敏 摄

生态筑基科技赋能

打造“世界高香红茶”品质标杆

好山好水出好茶。坐落于北江河畔的英德,属喀斯特丘陵山区,土壤条件优渥,极适宜茶树生长。英德红茶含有丰富的氨基酸和茶多酚,“浓、醇、甜、香”是其最大特点,被誉为世界高香红茶。

近年来,英德以“把生态装进茶杯”为核心理念,通过构建科学完善的质量安全保障体系,大力推广绿色防控技术,全域推进生态茶园建设,实现了产业提质增效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双赢局面。目前,英德市已建成50家广东省生态茶园,认定数量与总面积均居全省产茶县首位。其中,英九庄园、鸿雁公司入选“中国茶产业T20最美生态茶园”名单,积庆里获评“全国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示范推广基地”,英九庄园更是成为广东省首家获得国家级生态农场认定的茶叶企业。


游客打卡英九庄园茶叶种植基地。清远日报记者 钟履双 摄

在加工环节,科技创新同样成果丰硕。走进英九庄园中央智能茶厂,机器运作声隆隆作响,新鲜采摘的茶青在传送带上滚动,自动进入萎凋、揉捻、发酵、干燥等制茶工序。“这条生产线可以节省80%的劳动力,产能比传统生产提高3-4倍。”英九庄园副总经理吴镜文介绍,中央智能茶厂参数设置均为英红九号“量身定做”,可以保证产出茶品质量稳定,解决了传统手工制茶工艺的“痛点”。

依托国家、省级现代产业园创建,英德构建服务英德红茶全产业链的标准化示范体系,建成国内首个实现数字精准控制和标准化、自动化生产的加工技术工程中心,通过数字化、互联网技术推广和运用,建设茶园物联网、茶园生产管理和茶园数字化运营系统,打造“一亩茶园”数字化标准示范基地。目前,英德全市打造科技创新平台11个,研发相关专利30余项


采摘春茶。清远日报签约摄影师 胡斯听 摄

与此同时,英德制修订了《地理标志产品英德红茶》《英德红茶加工技术规程》《英德红茶冲泡与品鉴方法》等13项地方及团体标准,初步搭建起涵盖英德红茶种植、生产、加工、品鉴全链条发展的标准体系。2024年,英德市启动红茶质量安全追溯管理平台,实现了“证明商标+地理标志+企业商标+溯源码”的全链条管理,消费者扫码即可获取茶叶的“数字身份证”。

通过生态与科技的双轮驱动,英德红茶品质得到显著提升。英德还连续15年入选中国茶业百强县域(全国重点产茶县),先后获评“全国十大生态产茶县”“中国茶业品牌影响力全国十强县(市)”等荣誉称号,还被列入首批中欧“100+100”地理标志互认保护清单,被农业农村部纳入2024年农业品牌精品培育计划,入选“一带一路”地理标志品牌推广清单

茶旅融合创新发展

构建“产区即销区”的产业新生态

英德市凭借毗邻粤港澳大湾区的区位优势,创新性地将茶产业与文旅产业深度融合,打造出“茶旅+”的立体生态发展模式,实现了从单一农业生产向多元价值创造的转型升级。在这一过程中,茶园变景区、茶厂变景点、茶农变导游的生动实践,不仅丰富了产业内涵,也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动能。

刚过不久的“五一”假期,英德文旅市场再次取得亮眼成绩。高涨的旅游热度之下,茶文旅,成为英德五一旅游亮点。据相关数据显示,五一假期超12万人走进英九庄园、红旗茶厂、积庆里仙湖旅游区等茶旅融合景区逛茶园、品春茶。作为“中国十大茶旅目的地”,英德还进入全国“五一”茶旅热门目的地榜单TOP10


红旗茶厂成为假期游客体验英德传统制茶、新式茶饮的首选地。清远日报记者 钟履双 摄

红旗茶厂的活化利用是英德茶旅融合发展的典范案例。这座具有66年历史的老茶厂通过工业遗产保护与创新开发,被打造为集生产、文化、旅游于一体的综合体验项目。在春节、“五一”以及国庆期间,多次跻身英德旅游景区热门榜前三。过去一年,红旗茶厂共接待游客30万人次,包括英九奶茶单品在内的新茶饮年销售额就接近280万元。

而积庆里红茶谷作为另一茶旅融合标杆项目,先后获评“中国美丽田园”“国家4A级旅游景区”“广东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并连续两年入选“全国茶乡旅游精品线路”。该景区推出的采茶制茶、奶茶DIY等体验项目,吸引了众多游客和研学团队。过去一年,该公司年均接待游客超30万人次,带动周边餐饮、住宿、农特产销售年增收超500万元,茶旅综合收入占公司营收 30% 以上,成为产业新增长极。


英德红旗茶厂周围茶园环绕。清远日报签约摄影师 胡斯听 摄

为提升茶旅接待能力,英德市不断完善配套设施。2024年,位于英德仙湖温泉旅游度假区的仙湖酒店正式开业,为到英德赏万亩茶海的游客提供了高品质住宿选择。“去年开业后,酒店的生意一直很好,暑假期间一度满房,客人们对英德红茶和红茶谷的评价都很高。”该酒店销售经理林秀英介绍,游客白天可以体验采茶、制茶,晚上可以在茶园观星、赏萤火虫,是粤港澳大湾区亲子家庭周末游玩的胜地。

通过茶旅融合发展,英德市成功将“产区”优势转化为“销区”优势。正如广东英九庄园绿色产业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易振华所言:“粤港澳大湾区有上亿消费人群,距离英德仅2-3小时车程,‘产区即销区’的特点,让英德茶旅融合发展具备先天优势。”目前,英德已形成6条茶旅路线入选全国红色茶乡旅游精品路线,各大茶旅融合景区引流能力越来越显著,充分展现了茶旅融合对价值提升的显著效果。

拥抱新茶饮变革

传统茶文化对接年轻消费市场

面对“Z世代”逐渐成为消费主力的市场变革,英德红茶产业积极拥抱新茶饮浪潮,通过产品创新、场景重构和营销破圈,让传统茶文化以更年轻、更时尚的姿态走入大众视野,开辟了产业增长的新蓝海。这一转型不仅拓宽了消费场景,更让年轻群体直观感受到传统茶文化的现代魅力,为产业注入了新的活力。


位于英九庄园的首家英德红茶咖啡馆,清远日报签约摄影师 王小卡 摄

今年4月,喜茶推出的以英德红茶为茶底的“英红·芝士糯糯”新品成为现象级爆款,首日全国销量突破80万杯,单店日销高达1500杯。这款产品将传统英德红茶与现代奶盖融合,茶汤的醇厚与芝士的绵密在杯中交织,为用户带来充满“仪式感”的茶饮体验。这一合作标志着英德红茶正式进军新茶饮主流市场,也让这款曾代表中国走向世界的“外交红茶”被更多年轻人所了解和喜爱

产品创新是英德红茶对接年轻市场的关键策略。近年来,英德红茶不断尝试各种新式茶饮的研发探索,目前已有红茶奶茶、红茶雪糕、茶咖等产品形态,深受消费者喜爱。红旗茶厂推出英德红茶冰淇淋等产品,英九庄园打造英德首家红茶咖啡馆——庄园茶咖,构建集英德红茶、社交、茶文化体验为一体的“英德红茶+咖啡”社交空间。

针对年轻消费者“没时间泡茶、不会泡茶”的痛点,“智能化冲泡”转型应运而生。为此,积庆里与科技公司联合研发出智能茶咖机,通过物联网技术实现“一键冲泡”。据介绍,该机器内置芯片识别系统,可自动匹配不同茶包的最佳冲泡参数,为消费者快速泡出一杯专业级好茶。这种智能化解决方案大大降低了传统红茶的消费门槛,为英德红茶打开了更广阔的市场空间。


红旗茶厂活化利用,推出英德红茶奶茶、雪糕等。清远日报记者 钟履双 摄

在营销传播方面,英德红茶积极运用新媒体和年轻化语言实现品牌破圈。通过“下地铁、进高铁、上央视、游珠江”,巡游茶博会,“飞跃”广州小蛮腰,走进美国纽约时代广场纳斯达克大屏幕,亮相法国巴黎奥运会等多元化传播渠道,助力英德红茶走向世界。同时,英德红茶企业也积极拥抱直播电商等新兴销售模式,开辟大众消费新赛道。

产业链延伸是英德红茶应对市场变革的另一重要举措。英德通过建成的1个加工技术工程中心、9个区域性加工服务中心,开发出荔枝红茶、金花红茶、小青柑红茶、柠檬红茶等个性化茶产品;红茶面膜、眼膜等化工产品;红茶饼干、新式茶饮等茶功能性食品;金花红茶、金花黑茶、发酵茶生物饲料等生物发酵产品约30款精深加工产品。这些创新产品不仅丰富了英德红茶的产品矩阵,也为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新的增长点。

从传统冲泡到即饮创新,从单一品类到多元衍生,从实体销售到数字营销,随着英德红茶的消费场景和市场空间的不断拓宽,英德红茶产业正以开放包容的姿态拥抱新消费时代的变革。

联农带农促就业

红茶产业成为乡村振兴强劲引擎

英德红茶产业的蓬勃发展不仅带来了显著的经济效益,更通过多种联农带农机制创新,成为当地就业增收和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从茶园到茶杯,从生产到销售,从传统种植到文旅融合,英德红茶全产业链创造了大量就业岗位,带动了周边配套产业发展,让广大农民在家门口实现了稳定增收,生动诠释了“一片叶子富一方百姓”的产业振兴故事。


4月6日,英德沙口镇高桥村凤田红生态茶园,村民在采春茶。清远日报签约摄影师 胡斯听 摄

就业规模的持续扩大是英德红茶产业带动效应的最直接体现。截至目前,英德全市茶园种植面积已达18.65万亩,拥有880家茶企、180家专业合作社,全产业链带动从业人员达15.5万人。与2021年相比,茶园面积增加了1.63万亩,茶企数量增长显著,从业人员规模持续扩大。这一庞大的就业群体涵盖了茶叶种植、采摘、加工、销售、文旅服务等多个环节,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就业生态。

在联农带农机制上,英德创新实施的“企业+村委+基地”财政资金入股分红、“订单托底+分红激励”等联农带农模式,有效带动茶农增收致富。特别是“1+N+家庭农场”产业化服务联合体模式的推广,为合作社、农户提供统一规范的加工服务,带动合作茶农平均年收入增长至3万元以上,有力兜牢茶农收入底线。在英德石灰铺镇,村民张伯将茶园流转给龙头企业,自己则在标准化车间工作。“土地租金加工资,一年能挣6万多!”这种“企业+兜底贷款担保+农户”模式,让许多像张伯这样的农民实现了稳定增收。


4月7日,英德红茶头采节现场,学生体验采摘红茶。清远日报记者 钟履双 摄

茶旅融合则为农民就业创业开辟了新渠道。在积庆里红茶谷,横石塘镇龙华村村民朱春燕从2013年开始就在红茶谷工作,至今已经超过12个年头。“离家比较近,又能照顾小孩和家庭,公司的福利也不错。”朱春燕的就业经历是许多当地村民的缩影。英洲红茶趣园景区则为勤丰村村民钟贵娣提供了创业平台,她在景区内拥有免费摊位销售土特产,农闲时还能兼职导游,实现了多元收入。

产业集聚效应进一步放大了就业带动作用。英德市共有茶叶类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1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2个;具有SC认证资质茶叶生茶企业131家,其中省级重点农业龙头企业8家,清远市级重点农业龙头企业23家。这些产业集聚区不仅创造了大量直接就业岗位,还带动了包装、物流、餐饮、住宿等相关产业发展,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产业链条和就业生态。

通过多种联农带农机制的创新实践,英德红茶产业已成为当地乡村振兴和推进百千万工程的强劲引擎。正如不久前央视《生财有道》栏目所报道的,英德红茶产业通过创新联农机制,让村民们在家门口就业并增加收入,闯出了一条致富路。从传统种植到现代加工,从线下销售到线上电商,从单一生产到茶旅融合,英德红茶全产业链的发展为当地农民提供了多元化、多层次的就业机会,实现了“产业兴、农民富、乡村美”的良性循环,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经验。

清远发布编辑部

来源:新清远 清远日报

记者:钟履双 通讯员 陈梦圆

编辑:谭清梅

校对:吴婷婷

二审:刘厚斌

三审:钟志宏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