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李大为 来源 | 互联网品牌官

你见过还没上市就被造谣退订、维权的车企吗?

这两天,车圈顶流小米汽车正深陷类似的舆论漩涡,从虚假维权贴、质量问题谣言到预约二维码被篡改,一系列操作直指有组织的抹黑行为。

昨日,雷军在微博正式宣布小米YU7发布会定档于5月22日晚7点,同时还有手机SoC芯片小米玄戒o1,小米15SPro,小米平板7 Ultra,场面堪称科技春晚。

但抓马的是,网友的舆论似乎对雷总的第一款SUV并不友好,小米汽车在顶流光环下还面临来自四面大方的“明枪暗箭”。


小米YU7被组团抹黑

黑公关是所有车企的噩梦,有可能一款车被完全拉下水。

小米YU7的遭遇来得有些无厘头,还未正式发布,网上已有小米YU7的质量维权贴,甚至还有车主宣称要求小米退车。

有帖子发文称,“小米YU7发布会看完有点失望,作为SUV居然主打运动操控,牺牲了空间和实用性30-40万的价格区间,续航才770公里,对比竞品特斯拉ModelY或腾势Z9GT毫无势。设计上还是老毛病,侧面像Macan、尾部神似马丁SUV,连隐藏门把手这种反类设计都照搬。唯一亮点可能是环视投影屏,但宝马早玩过了。雷军总说为发烧而生,可这车既没颠覆性技术,性价比也不高,纯粹靠营销收割情怀。”


分析的头头是道我估计雷总看了都害怕,可问题是车都还没上市,这明显是带着任务来的。

这样的案例不止一个,还有宣称小米YU7“机油泄露”、“车门缝隙过大”、“车玻璃过于脆弱”等帖子大量出现。

气氛到位后,又出现大量“YU7车主”要求退车的帖子,还表示“冲小米的品牌和宣传买了这款车,结果没想到刚到手就出现这么多问题。目前,已有不少YU7车主联合起来,向小米汽车讨要说法,已经有10人要求厂家退换车、延长质保等。”


咱就是说,现在的黑公关产业真实逻辑森严、一环扣一环,就是这个发送时机露出了马脚。

其实小米最近也没闲着,最近,小米法务部发文,宣布告破了一起对小米公司长时间,有针对性的抹黑团伙,多名犯罪嫌疑人已被采取刑事强制措施。

这是一个明显的信号,向各方恶势力放话犯我者虽远必诛。

雷军同样回应了,小米YU7的预约二维码存在被第三方篡改的情况,为自己的爱车保驾护航。

这一番抓马剧情,暴露了行业潜规则:新势力品牌崛起时,往往面临传统势力与竞对的“舆论狙击”。


小米YU7动了谁的蛋糕?

小米 YU7 的潜在威胁已引发行业连锁反应。

作为小米首款 SUV,其市场定位直指特斯拉 Model Y、腾势 Z9GT 等热门车型。

而小米YU7之所以成为靶心,与其产品力直接相关。从已披露信息看,YU7的竞争力直指行业痛点:

首先是续航和性能,有媒体表示,小米新车四驱版续航675km,后驱版高达835km,远超特斯拉Model Y(660km)和小鹏G7(700km);691马力的双电机性能对标百万级燃油车。

其次是小米汽车的独特优势:搭载小米澎湃OS,与米家生态无缝联动,形成“车-家-手机”闭环体验,这是特斯拉等车企难以复制的差异化优势。


当然还有性价比杀招,预测价格在20-30万元的主力区间,以“高配低价”模式冲击Model Y(26.35万起)等竞品,可能重塑中高端SUV市场定价规则。

新势力们的危机感进一步蔓延,还记得小米SU7的销量奇迹,在2025年4月单月销量达28,585辆,登顶中国汽车市场“10 万以上价位段”销量冠军(不分能源形式);而小米SU7 Ultra开售2小时大定订单即突破1万台。

所以说,小米YU7很可能再次上演上市即卖爆的场景,可能打破现有市场格局。

例如,腾势 Z9GT 作为 30 万 - 40 万元区间的高端 SUV,其续航和性能参数与 YU7 相比并无显著优势,若小米通过 “高配低价” 策略切入,腾势的市场份额可能被蚕食。

当然了,传统燃油品牌更不必多少,可以说没有车企能够躲过这个顶流。

甚至于BBA都不得不承认小米汽车的来势汹汹,如小米SU7 Ultra创下了一个又一个销量奇迹。

还记得前段时间,保时捷首席执行官奥博穆直言:不将小米视为直接竞争对手。这一回应是对自身销量下降的无奈表态。

要是搁在以前,或许没有人能想到,有一天保时捷需要站出来澄清自己的成败与小米汽车无关!

所以说,“小米知时捷”虽是一句戏谑,但映照出市场大环境的变化风向是实打实的。


小米汽车的危机过去了吗?

当前,小米汽车正经历从顶流到争议的过山车式考验。SU7 Ultra 的退订风波尚未平息,SU7又陷入舆论泥潭,危机远未结束。

SU7 Ultra 的碳纤维前舱盖争议堪称信任崩塌的典型案例。车主花费 4.2 万元选装的 “双风道设计” 被证实仅是装饰件。

更严重的是,小米的补偿方案(改配铝制机盖或赠送 2000 元积分)被车主斥为 “打发叫花子”,维权群人数已超 300 人,并启动集体诉讼。这种 “营销话术与实际体验的巨大落差”,正在动摇用户对小米的品牌信任。

最近又搞出了“退订遭遇60天冷静期”,这场危机让小米汽车吃尽了苦头,染上了些不信任情绪。


屋漏偏逢连夜雨,SU7 的质量问题持续发酵。

前保险杠变形、大灯翘边等问题被浙江省消保委专家定性为 “设计制造经验不足”,从业 12 年从未见过类似情况。这些细节在流量放大镜下被无限放大,进一步削弱了消费者信心。

小米汽车回应称:“经过排查,我们发现极小范围的小米SU7,车辆保险杠在安装时因间隙调整不一致,边角位置尺寸膨胀释放空间不足,在经过阳光暴晒后可能会导致局部变形。如果您遇到此类情况,我们将为您提供免费的上门取送车和修复服务(时间约1小时内)。”

还记得雷军在内部演讲中承认,小米已告别 “新手保护期”,必须承担行业领导者的责任,并提出 “在汽车安全领域做到行业领先” 的目标。

从行业视角来看,小米的困境折射出新能源汽车行业的深层矛盾:互联网思维与制造业规律的冲突。

过度依赖流量营销、压缩研发周期的做法,在手机领域可行,但在汽车行业却可能引发致命后果。

当然,对小米而言,这既是危机,也是重塑品牌的契机 —— 若能借此完成从流量明星到技术领袖的转型,或许能在行业洗牌中占据更稳固的地位。

而对整个汽车行业来说,小米的遭遇则是一记警钟:在智能化浪潮中,唯有敬畏工业常识、尊重用户价值,才能在激烈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行业资讯、案例资料、运营干货,精彩不停

各位朋友,因不可抗力,部分文章被强制性删除。为了不失联,请关注下面的备用号,有些精彩内容会发在这个号上。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