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陆弃
2025年5月21日,日本农林水产大臣江藤拓正式向首相石破茂提交辞呈,理由是“我从没买过米”这句脱口而出的言论引发轩然大波。一句看似轻率的玩笑话,在日本物价高涨、民众为米价发愁的背景下,瞬间演变成一场政府信誉危机、执政党民意崩塌的政治风暴。
起因是5月18日,在自民党佐贺县支部的一场政治集资宴会上,江藤拓轻描淡写地说道:“说真的,我从没买过米。支持者们送了很多,我家食品库简直多到可以拿去卖。”原本只是一句“炫耀式幽默”,却因为对时局毫无感知而迅速引爆全国舆情,因为就在同一周,日本农林水产省公布的数据显示,全国大米平均价格已涨至每5公斤4268日元,不仅较上周再度上涨54日元,更创下了有统计以来的历史最高纪录。米价翻倍,民众叫苦,而负责农业与粮食政策的大臣却公然表示“从没买过米”?这不仅是失言,更是赤裸裸的阶级傲慢与权力脱节。
舆论愤怒迅速蔓延。日本立宪民主党、共产党、社民党等在野党第一时间公开谴责,称其言论“蔑视民生、嘲弄人民”,并紧急讨论是否对江藤提出不信任动议。社交媒体上,“从没买过米”一度登上推特热搜第一位,大量网友愤怒留言:“你没买过米,那你凭什么管理我们吃的米?”“这是农水大臣,不是贵族议员!”一时间,“江藤下台”成为街头巷尾的共识。
江藤本人起初并未认错,19日接受媒体采访时还辩解称“那是言过其实”“我当时只是想鼓励大家吃糙米”,甚至反复强调“我其实经常去超市买米”,但这些苍白的补救无法平息民众愤怒。他甚至公开补充道,“我上周刚买了米”,这番“此地无银三百两”的表述反而更暴露了他在危机应对上的稚嫩与脱节。
首相石破茂在最初并未要求江藤辞职,江藤19日会晤石破时曾表示,“如果首相要求我辞职,我会照办。”而石破与内阁官房长官则给出的回应是“彻底反省,继续工作”。直到21日民怨持续升高,石破才不得不接受辞呈,并对媒体表示“我接受江藤大臣的决定”,言外之意试图将政治责任切割回个人层面,避免牵连整个内阁。
但显然,这场风波不是简单的“个人失言”那么简单,而是日本执政阶层与普通民众之间长期脱节的集中体现。当大米成为市民饭桌上的沉重负担,当每一粒粮食都关乎家庭预算的平衡,而作为监管者的大臣却因为身处政治象牙塔、靠支持者供奉而“从不买米”,这不仅是“语言不当”,更是制度性的“身份分裂”。民众不是因为一句话愤怒,而是因为那句话暴露出整个政治系统与现实生活的割裂。
米价暴涨本身就是日本当前通胀失控的缩影。根据农水省数据,截至5月中旬,大米价格比去年同期几乎翻倍。在气候异常、成本高涨、产地减收、物流压力等多重因素夹击下,日本粮食体系正面临空前紧张。而这种紧张不仅反映在餐桌,更反映在社会心理上。因为对日本社会而言,大米从来不是普通商品,它代表着基本生活的安全感。一个不能保障米价稳定的政府,将迅速失去民心。
从政策角度看,农林水产省本应在早期就采取更强有力的市场干预措施,比如释放国家储备米、补贴主要产区、打击囤货行为等。但现实却是空转与敷衍:储备米释放迟缓,市场调控迟钝,消费者感受到的只有持续不断的涨价和政府的“集体失语”。如今,江藤拓辞职了,但问题远未结束。这起风波将直接影响自民党在地方选举中的表现,也让石破内阁的执政稳定性遭受重创。原本“技术官僚型”的石破团队希望以稳重形象平复党内裂痕,如今却被一个“不买米”的部长彻底打乱节奏。更严峻的是,这场危机已不是哪位部长的“口误事件”,而是一次国民对执政系统的信任清算。
江藤拓的言论之所以如此致命,是因为它击中了当下日本社会最敏感的神经,贫富差距、通胀焦虑与政治冷漠的交汇点。当政策制定者远离超市,当大臣不再自己掏钱买米,当人民在便利店前计算每一袋特价米能否撑过一周,这个国家的政治系统就已悄然陷入失衡。
媒体已经将这起风波定性为“令和米荒中的政治暴雷”。而江藤拓,不过是第一个被炸飞的政治人物。真正的问题,是制度中的傲慢、体制中的疏离、政党中的精英主义正在一步步掏空日本民主政治的公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