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1日,《温州日报》专版刊登《一场申遗现场会的背后,是温州矾矿的保护与利用——从“世界矾都”向“世界文化遗产”转型》。
5月17日至18日,“世界矾都”苍南矾山镇迎来一场文化盛会——2025温州矾矿工业遗产主题现场会。来自国内外的20余名专家学者齐聚于此,共同探讨矾矿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可持续利用路径,为推动温州矾矿申遗出谋划策。
在一片热议声中,这处具有650多年采炼矾历史、曾以明矾储量冠绝全球的工矿遗迹,正以另一种姿态重回聚光灯下:申请“世界文化遗产”。
去年底,温州矾矿遗迹及其文化景观成功纳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苍南县文广旅体局党组书记、局长王敏透露,工业类遗产是我国“世界文化遗产”体系中的类型空白,且温州矾矿遗迹及其文化景观目前是中国近代工业化遗产中文本方案完成度最高、体系成熟度最高、基础工作最为扎实的遗产之一,苍南正以此为关键突破口积极对标推进温州矾矿申遗工作。
温州矾矿凭何申遗?如何探索申遗之路?又该如何跋涉申遗“长途”?让我们循着温州矾矿古往今来的矿藏,去触探它的重生命脉。
煅烧炉。
01
历史的矿藏:从三个维度凸显申遗优势
距今1.9亿年的地质构造运动,造就了矾山镇境内丰富的明矾矿石资源。这里已探明明矾储藏量2.4亿吨,占世界60%,占中国80%,素有“世界矾都”之称。作为迄今全球明矾储量最丰、开采规模最大的工业遗产,温州矾矿的采炼史绵延650多年,堪称“中国工业文明的活化石”。
在此次现场会上,浙江省社科院副院长许军从3个历史维度概括了温州矾矿申遗的价值与优势——
温州矾矿是技术史的见证。温州矾矿采炼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可追溯至明初,至2017年停产后,矿区完整保存了从手工开采到机械生产的各个阶段,展现了工业技术演变的“活态”样本。鸡笼山矿硐群、炼矾车间及挑矾古道等300余处工业遗迹,清晰勾勒出矾矿“采、炼、运、销”的完整工艺链条。尤其在采炼技术方面,现存遗迹展示了从明代“烧爆法”到现代机械工艺的演变脉络,完整保存了《天工开物》记载的传统炼矾模式,成了技术演进的实证样本。
挑矾古道。
温州矾矿是经济史的缩影。在古代社会,明矾曾是中外贸易的重要商品,见证了古代中国与世界文明的互动;新中国成立初期,成立于1956年的温州矾矿巅峰时工业生产总值,占整个温州市的三分之一,是当时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20世纪90年代以来,明矾市场应用场景逐步缩小,企业经济效益下滑,但停产的温州矾矿凭借遗址又走上文旅融合发展绿色经济之路,2024年底《温州矾矿:“两山”理论指导下矾山矾矿遗址文旅融合转型发展之路》名列共和国印记工业遗产保护利用典型案例。
结晶池。
温州矾矿是社会史的档案。与温州矾矿唇齿相依的矿山集镇—矾山镇,因产业工人的世代聚居与繁衍生息,造就了从山上往山下平地发展的城镇历程,留存有矿工石头屋、苏式办公楼、福德湾老街等大量人文遗址,展现着工业文明与乡土社会的共生共荣,形成了别具地域文化特色的社群景观。
四通八达的矿硐。
天津大学教授、天大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国际研究中心副主任徐苏斌评价称:“矾矿在我国现有工业遗产中实属稀有类别,且温州矾矿的采炼史跨越古代手工业时期与近代机械化时期,见证了从古代、近代直至现代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进程,这就是温州矾矿的申遗优势。”
基于温州矾矿有目共睹的价值,浙江大学高级工程师、浙大建筑设计研究院文化遗产分院副院长刘国胜还指出,温州矾矿在“文化遗产”体系建构中,除了凸显工业遗迹这一物理空间要素,更提炼物理空间中蕴含的内在文化要素,包括生产技术、人口迁移、生活方式、生态伦理、商贸交易等无形文化内涵,“这是矾矿申遗最重要的价值所在。”
矿硐会议室。
02
当代的矿藏:因三大角色走上申遗之路
历史是价值确认的凭据,价值是遗址利用的根基。
如今被热议的温州矾矿历史矿藏的价值,实际上早在十多年前,就已被外界看见。
2010年,时任北京大学世界遗产研究中心副主任的北大教授阙维民,首次提出“温州矾矿具备申报世界工业遗产的基本条件”的观点。
一石激起千层浪。阙维民的观点引起了当地各级政府的重视和社会各界的支持,矾矿申遗顺势启动。2012年6月,温州矾矿申报世界工业文化遗产研究促进会成立,标志着矾矿申遗正式拉开帷幕。
从此,申遗如同一把密钥,为各界人士打开了历史矿藏的当代解法。
政府举旗推动复兴。
一方面,苍南持续推进矿业遗址保护,特邀国际工业遗产保护协会、北京大学专家学者等前往温州矾矿调研指导,编制《矾山矾矿遗址保护规划》,重新划定保护范围;推动矾山矾矿遗址入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挑矾古道、溪光炼矾旧址入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另一方面,苍南持续推进工业旅游开发,投入超2亿元专项文物保护资金完成53处遗迹修缮,福德湾老街、312矿硐等核心景观重现历史风貌,摘得“2016年度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奖之荣誉奖”“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国工业遗产保护名录”“国家工业旅游示范基地”等国家级、省级荣誉34项。数据显示,2024年矾山镇吸引游客超167万人次,带动全镇旅游收入约4487万元。
福德湾。
民众聚集“传承信念”。
自2012年温州矾矿申遗研促会成立以来,一大批当地民众开始自发收集老报纸、老照片、老档案,回忆过去的生活经历、生产方式等,向外界展现已经逐渐消失的工业历史,十余年来共申报“矾塑技艺”“矾山肉燕生产技艺”等2项“省级非遗”,编撰《世界矾都》《矾都口述史》2部文史资料,为矾山文化保护传承做出了巨大贡献。
矾塑。
学者参与“把脉开方”。
专家学者受邀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公约》及其操作指南要求,助力苍南完成《浙江矾山明矾工业遗址调查研究报告》《浙闽矾矿遗迹及其文化景观(苍南)申遗文本》《温州矾矿遗迹及其文化景观保护管理规划》等资料整理工作,为遗产保护提供了重要方向。
起矾工人。
在此次现场会上,苍南汇编分发的温州矾矿工业遗产研究论文集,收集专家学者代表性论文32篇,在遗产研究阐释、形态流变研究、申遗文本完善、活化利用路径规划等方面为温州矾矿提供了宝贵的真知灼见。
03
未来的矿藏:答三个难题走好申遗“长途”
从过往案例来看,申遗之路是一条传统文化保护与现代生活发展相结合的“长途”之路。在这条路上,“世界矾都”的故事,才刚刚开始。
“如何精准提炼矾矿的突出普遍价值,以符合世界文化遗产的严苛标准?如何平衡好保护与开发的关系,既守住文化根脉,又激活发展动能?如何用世界语言讲好矾矿故事,让这份工业文明瑰宝被更多人了解与认可?”矾山镇党委书记林开新在此次现场会上一连提出3个问题,期待社会各界在矾山联手破难。
作业的矾矿工人。
对此,此次会议的参会学者通过学术领域交叉的智慧激荡,抛出了一个个专业性意见。
东京大学工学博士、天津大学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国际研究中心主任青木信夫指出,许多文化遗产申报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对遗产突出的普遍价值的论述不具有说服力。为此,苍南在推进申遗的保护工作时,需要强调遗产的真实性、完整性和杰出性,尤其要通过考古证据、文献资料等,明确遗产点、遗产线,梳理采、炼、运、销全流程,以此证明该遗产符合世界遗产价值标准。
在矿硐内行走的矾矿工人。
“遗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是地方永恒的命题。”刘国胜围绕保护与开发提出,保护是基础,制度是保障,产业是关键,社群是命脉。他分析称,这需要当地真实、完整地保护遗产要素,加强遗产保护立法与规划,适当植入非遗、文旅等产业,引导原住社群参与遗产保护与决策,从而吸引新居民入驻创业、安居,形成可持续发展生态。
BAC艺术空间。
矾山生态博物馆社区营造团队代表郭婧雅则提出,当下矾山遗产阐释与展陈面临场馆规划碎片化、社区活力不足、文化内容脱离原生环境3大问题,导致文化虽在展馆中陈列,却在日常中消亡。目前正在规划设计的矾山生态博物馆,将矾矿所在的社区整体列为博物馆范畴,本质是一场以“地方主体性”为核心的实践,通过社区居民参与工业遗产的保护、展陈、宣传、运营等方式,最终使工业遗产保护成为当地居民日常生活实践,从而让“世界矾都”真正成为“工业遗产保护”的活态样本。
矾都矿石馆。
呼应专家学者的“金点子”,苍南将着眼实体化运行申遗办、提速矾矿申遗立法、加强遗迹系统保护、科学推进活化利用四大方面工作,同步推动学术研究、政策出台、遗产管理和开发利用,走出一条申遗与发展相辅相成的“非矾”转型之路。
申遗之路,一如当初先祖发现的矿脉,是如今的矾山人、苍南人在历史矿藏中发现的新矿脉。这条路要走很远,但再远,他们也会走下去。
申遗之路大事记
2010年
专家学者首次提出“温州矾矿具备申报世界工业遗产的基本条件”观点。矾矿申遗顺势启动。
2012年
温州矾矿申报世界工业文化遗产研究促进会宣告成立,标志着矾矿申遗正式拉开帷幕。
2013年
苍南县政府提出“矾矿申遗”思路,并将“矾矿申遗”工作写入县政府工作报告。
2016年
矾矿遗址所在的福德湾矿工村获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荣誉奖。
2019年
矾矿遗址入选第八批全国重点文保单位。
2020年
矾山镇被评为国家地质公园。
2023年
启动浙江苍南、福建福鼎、安徽庐江“三省三地”联合申遗。
2024年
温州矾矿遗迹及其文化景观作为“中国近代工业化遗产”正式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
来源 | 温州日报、温度新闻
编辑 | 小矾
审核 | 卢菲菲
监制 | 陈露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