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后的阳光穿过西大楼的窗棱

她从楼道的尽头走来

个子不高却步履轻盈

午后的燥热让空气都有些凝滞

走近时能看到她额头细密的汗珠

却掩不住她眼中明亮的神采

她就是光电工程学院马琳老师

20年来,她站在光学世界的入口

把“物理光学”中难解的问题

讲成生活里的彩虹

她的课堂就像光穿过棱镜

让学生豁然开朗

大概,她与光的缘分

还要继续“纠缠”下去

01

“事业,就是明天依然渴望去做的事情”

被问及为什么选择从事教师这个职业,马琳快速地回答道:“因为我的母亲。”成长于70年代的她,从小的生活环境就在学校里,母亲的言传身教,让马琳在报考大学时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师范类院校。

后来到西电读博,当真正接触和融入西电后,她发现这里的老师们所提供的工程应用思想与之前在师范类院校所学习的理科思想完全不同。“从前学到的知识就像空中楼阁,直到来到西电参与实际项目,那些理论才真正有了落地的支点。”


原技术物理学院,老教师们至今仍亲切地称之为“老五系”。马琳回忆道,那些深耕讲台数十年的前辈们,将毕生对科研的执着化作一种近乎匠人的精神传承,这种沉淀是当时初出茅庐的她身上还不具备的。用她的话形容就是“对路了”!对马琳而言,教师这个身份并不是职业选择,而是生命自然而然的延伸。导师当年的话依然清晰如昨:“职业和事业的区别在于——职业是今天做完,明天不得不做;而事业是今天做完,明天依然渴望去做。”


如果说导师的话语是马琳坚定前行的永恒动力,那学生们眼中闪烁的求知光芒、课堂上恍然大悟地会心一笑、毕业多年学生的真挚问候,又或是亲眼见证他们在专业领域崭露头角,都让她对于这份职业的热爱延绵不绝。

“我对它不计成本的热爱,可以无私奉献,这是我的终生事业。”

02

会“生长”的课程:持续迭代的课程改革

如何连续四年获得学校本科教学优质质量一、二等奖?答案也许就藏在马琳每一堂精心设计的课程里。

作为课程负责人,主讲的“物理光学”课程在2024年获得了省级本科一流课,并入选为教育部教师工作司中西部高校青年教师融合式教学进修项目——优质示范观摩课程,该课程的前身“物理光学和应用光学”是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马琳也是主讲之一。2025年,马琳负责的“现代光学”课程也获得了陕西省精品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及优秀团队(研究生教育类)


一门课程的打磨需要时间的沉淀,更加需要教育者的匠心与坚守。马琳和团队老师们以精益求精的态度持续优化教学内容,从2015年开始,他们将学科前沿动态融入课程体系,通过课程创新教学方法激发学生潜能。除了做加法,在课程改革中,他们还剔除陈旧知识,从知识难点、重点方面进行调整。


改革之路并没有想象中顺利,马琳说:“最初在设计混合模式课程时,大家都摸不着头脑。”传统教学模式的惯性思维与线上教学的创新要求形成了强烈碰撞,课程团队面临教学设计重构、技术平台磨合、学习效果评估等多重挑战,马琳与课程团队只能从零起步,学习研究优秀混合式课程案例,分析各类教学模式的优势与局限,再结合学校学生的学情特点和专业培养,逐步探索出改革方案。课程改革后,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在教学中初显优势。“我们在课程设计中加入仿真软件,学生在学习光学衍射和光学干涉时,在线上通过仿真实验进行模拟,线下再在专业实验室中进行实践”,马琳讲道。


完善教学模式的同时,马琳始终秉持自己“育人”的教学理念,寻找“现代光学”课程中的思政元素,深挖教学内容和思政教育的契合点。她将课程思政落实在五大方面,即正确的政治站位、科学与工匠精神、团队协作精神、行业风险防范意识和行业规矩意识。“我们通过教学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考核的方式,将思政内容自然融入课堂专业知识中”。

2025年,“现代光学”课程成功获批省级课程思政和教学团队,这个荣誉的背后凝结着马琳和教学团队多年来的探索与坚持,也标志着课程建设迈向新的高度。马琳说,教育是永无止境的创新过程,未来,我们还会一直将课程改革进行下去。

03

保持年轻的秘诀:亦师亦友的师生关系

“老师的职业是需要终身学习的,但与学生待在一起,这种学习是双向的。”马琳始终保持着年轻的教学心态。在她看来,指导学生不仅是知识的传授,也是一场与青春的对话——学生们天马行空的思维如同棱镜,总能将专业知识折射出新的光彩。

不仅在学术领域,在日常生活中,马琳也乐于向学生学习新鲜事物。“有一次,我被学生使用的一款打字程序所吸引——他们的打字速度又快又准确。”马琳笑着回忆到,“我立刻请他们帮我安装了同款,果然特别好用!”正是这种随时好奇的态度,让她始终保持着与时俱进的活力。



在马琳的教育哲学里,每个学生都像独特的光谱,需要找到最适合的“波长”才能激发最大潜能。她坚持因材施教不是选择项,而是必选项。

马琳至今记得有一位特别的学生,“他是一名资深的‘驴友’,每到学期临近假期,他的心就飞向了山川湖海。”起初,出于安全考虑,马琳总是劝阻他的计划。直到有次偶然发现,外出归来的他思维格外敏捷,原本需要四个小时解决的问题,他一小时就能够搞定。“我那时才恍然大悟,对大自然的探索也是他独特的思考方式。”此后,马琳就调整了对这名同学的指导策略:只要保证课业质量,就支持他按照自己的节奏安排时间。令人欣喜的是,这种因势利导的培养方式收获了意外之效——这位“探险家”的硕士研究生课题不仅如期完成,更在最终评审中获得了全优评价。


在马琳的教学生涯里,“光”不止是她的研究对象,也是她育人理念的象征——知识如光,既能照亮前路,也能点燃心灵。那些曾在她课堂上领略过光学之美的学生,多年后也许已记不清公式的推导,但一定会记得她眼中闪烁着的热情,以及那份对科学、对教育赤城的热爱。

岁月流转,西大楼的窗棱依然斑驳,马琳的脚步从未停歇。她带着对教育事业的无限热忱,继续在光的世界里探索、传递、照亮。对她而言,教书育人不仅是职业,更是一场与光同行的永恒旅程。


记者 / 郭楠楠

排版 / 卢昱阳

编辑 / 王冠玉

责编 / 王 格

出品 / 党委宣传部〔融媒体中心〕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