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网络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请悉知。

有人说,一代军人最怕的不是打败仗,是被人遗忘。

可李宗仁归国那年,毛主席亲自接见,问他一句:“你想做个啥职务?”这事儿传出来,整个北京都竖起了耳朵。

李宗仁那会儿可不是谁都喊得动的,他曾是国民政府的“代总统”,北伐打头阵,抗战拼命干,结果解放战争一开,他跟蒋介石闹掰,最后跑去了美国。

按理说,人都跑到国外去了,这事儿也就过去了,但他偏不,他还真就回来了。

他回来的时候,绕了好大一个圈,不敢直接从美国飞回来,怕路上被人盯上。

他先去了瑞士,再从那边飞到了巴基斯坦,最后从那儿进了中国。



这圈子绕得够大的,足够让台湾那边的人反应不过来。

回到大陆,李宗仁没去住老宅,政府给他修复好了,他反倒说:“你们拿去用吧,我用不着了。”人家不是客气,是认真的。

他说得也直白:“我要是住回去,别人还以为我舍不得老日子呢。”这话听着轻巧,背后是把自己的过去掰开揉碎了,亲手收起来。

毛主席对他也不冷淡,接见时叫他“李德邻先生”。

李宗仁则叫毛主席“主席”。

这称呼没乱,场面也挺稳。



两人见面,寒暄之后,毛主席问:“你想干啥工作?”李宗仁回答:“我愿意当个人大副委员长。”

这事儿听起来像是顺水推舟,李宗仁这么大身份,当个副委员长不算过分。

毕竟,张治中、程潜那都当过。

可这回毛主席没拍板,他说得很含蓄:“我回去想想。

后来,毛主席跟政治局的同志们商量了这事。

说到底,这不是一个简单的职位安排问题。



李宗仁的名声太大,位置不能太低,但要是升得太高,比如正职,那就不好办了。

国际上怎么看?党内怎么看?这都是要考虑的。

还有个现实问题,李宗仁那年头已经七十多岁了,不是五六十岁那种还能冲刺的年纪。

人大副委员长不是个清闲活儿,要参加会议,要审案子,要接待外宾,真不是糊弄人的虚职。

怕他扛不住,别说干事了,坐那儿都累。

最终的决定是,没安排他这个职务。



李宗仁听说后,也没闹情绪。

他没说一句怨话。

人家心里明白,自己回国,不是为了争权,是为了心安。

他公开讲话时也说得很明白:“我庆幸自己失败了,在我的失败中,一个新的中国正在诞生。

这话不是谁都说得出来的。

他知道,时代变了,自己那一套已经过去了。



这种认知,不是靠别人劝来的,是他自己一步步走过来的。

李宗仁出身广西,早年靠着军功起家,后来和白崇禧、黄绍竑一起搞了新桂系。

他不是那种一味服从的人,一路走来,跟蒋介石合作过,也翻脸过。

北伐时是盟友,北伐后打仗打得最狠的也是他们俩。

蒋介石抓权,李宗仁不服,结果是蒋赢了,李躲到了香港。

后来抗战爆发,他又被请回来当了第五战区司令,台儿庄那一仗打得漂亮,日军也不是吃素的,增援一来,李宗仁只好撤徐州。



抗战后国共内战,他当上了副总统。

蒋介石下野,他接着当代总统,可蒋介石手里的国民党大权一点没放。

李宗仁想和共产党谈判,可最终没签成《国内和平协定》的修正案。

解放军一过长江,他就走了。

美国那边,他住得也不安稳,天天有人盯着他,他还得躲着台湾那边的特务。

当年他跟白崇禧说过:“台湾不安全,能不去就不去。”白崇禧后来还是去了台湾,他则去了美国。



可他心里一直想着大陆,他关注志愿军在朝鲜的战果,关注新中国的政策改革,越看越觉得,这地方他是该回来的。

程思远是他老部下,也是他曾经的秘书。

回国这事儿,就是程思远在中间牵线搭桥。

毛主席看了他写来的信,批示了一句:“似应欢迎李宗仁回国。”这话一出,事情就有了眉目。

周恩来亲自在上海接他,安排了欢迎仪式,很多老朋友也去了。

李宗仁在机场发表了讲话,肯定大陆的建设,还喊话台湾那边的人:“早点回来,一起搞建设。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并非时政社会类新闻

他最后回了桂林老家,住得安静,也没再插手政治。1969年,他走了,送葬规格是正国级,安葬在八宝山。

他没能等到统一,但没人能说他没尽力。

他走的那天,天气阴沉,北京城风很大,送行的人很多。

参考资料:

《李宗仁回忆录》,李宗仁著,香港晨钟书局,1969年;

《周恩来年谱(1949-1976)》,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年;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文史资料选辑》;

《共和国将帅传》,解放军出版社;

《中共党史人物传》,中央党史出版社。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
400x320-vip-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