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经济参考报
以“就业长在产业上”的思路激活供需两端,湖北省近年来针对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群体就业多措并举,挖深做大人力资源“蓄水池”,从破解“有活没人干”来解决“有人没活干”的就业结构性矛盾,促进青年群体高质量充分就业。
把脉:找出青年就业“堵点”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择业观不清晰、随大流,加之学用脱节造成学不对岗等,使得部分青年就业面临结构性矛盾。
学用脱节造成“有活没人干”现象。不少学科设置和人才培养间存在“缝隙”,致使从学到用难以紧密咬合。以节能与新能源汽车领域为例,工信部发布的《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称,到2025年,相关人才总量预计达到120万人,但人才缺口预计将达103万人。“学校专业框架下培养的学生,有时难以满足研发生产一线所需复合型人才的要求。”东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商研总部智能网联首席专家陈晖说。
与此同时,“学而不用”也一定程度存在。一些受访的中专、大专学生告诉记者,不少同学花时间学了技术,但毕业后却选择相关行业销售工作,觉得工厂生产一线软硬件环境差。
“以时间换空间”的就业心态,加剧不确定性。面对就业大潮,一些人选择慢就业,一些人选择考公务员、考研延后就业。“不少学生缺乏清晰的自我规划,客观上对毕业生求职带来了影响。”武汉多所高校招生就业处负责人说,选择慢就业使得一些毕业生错过了招聘高峰。
“望城市畏县乡”就业观仍存。喜好大城市、热门岗、靓工种、轻巧事者居多,愿意到基层一线者偏少。1989年出生的田淑娴,从浙江海洋大学硕士毕业后回到家乡湖北咸宁赤壁市,建立了具有高科技水准的智慧农场。她说,“我们接轨了现代化、高科技,可还是难吸引优秀青年人才。不少大学生一听是到村里工作,就打消了念头。”湖北工业大学研究生张帅龙说,考虑到环境、配套,加之对农村发展现状不了解,多数人还是倾向到省会、二三线城市就业。
施策:促进就业与产业发展相结合
针对就业中存在的结构性问题,作为高校大省,湖北近年来积极整合资源,把促进就业和推动产业发展相结合,开发、优化“荆楚就业”等小程序和就业服务信息化平台,将“就业长在产业上”嵌入从人才培养到岗位使用的全链条。
——引导青年打开视野,明晰就业定位。
4月19日,2025年“才聚荆楚·共建支点·百县进百校联万企”专场招聘暨“青春飞扬·智汇黄石行”推介活动在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南湖校区举行。招聘设置了黄石引才专区、市州组团引才专区、央国企招聘专区,近400家企业带去近9000个岗位。
武汉轻工大学研三学生乐金胜一上午投出了5份简历,“与有的企业谈得比较投缘,约好近日去参加面试。”
湖北省近年连续举办“百县进百校联万企、高校学生访企行、荆楚就业大讲堂”等专项活动,通过减少信息差、丰富青年就业选择。“我们到大城市宣讲、招聘,让大家知道县里的发展今非昔比,这很重要。”在武汉一招聘会现场,湖北麻城市人社部门工作人员说。
为引导学生从城市、热门岗位到县域、文化传承等岗位工作,湖北结合文化禀赋、产业特长,打造了恩施茶艺师、大冶殷祖古建师等224个区域劳务品牌带动就业。
湖北省人社厅厅长李述永说,随着新产业、新业态不断涌现,大学生应打开视野,主动拥抱社会的多重需求尽快就业,也许首份工作不是最满意的选择,但是能帮助学生了解社会,认识自我。
——帮助大学生提前做好与社会的链接,实现大学生与产业人才“双向奔赴”。
湖北省拥有光电子信息、汽车制造与服务、大健康三大万亿级产业,还有19个千亿级产业。湖北坚持产业带就业、就业促产业,聚焦当地产业集群,鼓励企业参与人才培养,校企共建“练兵场”把生产前线接入教学课堂。全省80所院校与800多家企业常态化开展校企合作,开设订单班150个。如华中科技大学与华为公司合作成立“华为学院”,武汉理工大学与东风汽车公司合作共建“东风汽车学院”,开设了东风跃迁班、产学创跃班。
“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我现在能够独立编写代码,遇到什么难题还能与企业员工大胆交流,有一种职业化的感觉。”被选入东风跃迁班的本科生郑嘉辰说,自己由学业导师和产业导师“双导师”负责,完成1年学校课程后,可以直接参与企业项目开发调试。“这种方式有助于缓解企业招人难。加速学生职业化进程。”东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商研总部智能网联首席专家陈晖说。
——“以用为本”加强技能人才培养,扩大就业“蓄水池”。
2002年出生的曹博,还是个娃娃脸的少年模样,却已是第47届世界技能大赛金牌得主,给学生们讲起技术要领头头是道。
“360行,行行出状元。学成技能有一种‘拿到手’的感觉。”看好技能教育的广阔空间,曹博婉拒了沿海地区的高薪待遇,回到母校武汉市仪表电子学校任教。
近年来,针对专业供给与社会需求的结构性矛盾,湖北省大力开展技工教育,技能人才总量达1028万人,占全省就业人员的三成。据介绍,全省104所技工院校,就业率常年在97%以上。武汉市仪表电子学校光电信息专业部主任罗贤说,每年学校都要根据产业饱和度的调研结果,动态调整专业,比如去年新开设微电子技术专业,就是紧贴学校所在地光谷片区的最新发展需求。
湖北推行“岗位需求+技能培训+就业推荐+等级评价”模式,建立技能人才“新八级工”制度,与现有人才评价体系有效衔接,让优秀技能人才站“C位”。截至2024年10月底,湖北省累计有3200多名技能人才获评专业技术职称,9万多名专业技术人员取得职业资格、职业技能等级证书。
——撑起就业创业综合服务体系,引导青年人“留下来待得安”。
“来了就不想走!”在武汉市汉阳区四新漫生活街区“云墨咖啡”,从湖北青创园(汉阳)走出来的创业者郑亚玲说,汉阳区在融资渠道、人才公寓等方面提供的暖心服务,坚定了她和团队留在这里创业的信心。
2024年,湖北青创园(汉阳)荣获“中国青年创业社区”称号。汉阳区探索建设“青年创业城”,优化青创人才支持、技能人才引进奖励。园区围绕青年创新创业全过程,构建“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三位一体的全链条孵化体系,累计孵化企业180余家,“青创贷”已为近200个小微企业、创业青年提供支持。
有业可就,还要住得安心。近年来,汉阳区聚焦服务青年安居保障,联合城投集团、城建集团、联投集团、华润有巢等保障性租赁住房运营平台,打造适应青年特点的“青年社区”,累计整合房源1.9万余套,入住青年2.4万多人。“楼上安居楼下就业”的模式,使得汉阳区近5年新增留汉大学生超10万人。
在集聚着34家锂电上下游企业的湖北荆门市高新区,当地加速产城融合建设,近两年年均吸引大学生7000余人就业落户。产城融合建设指挥部办公室综合部部长皮有钱说:“这两年,我们在园区建设了3个青年住宅社区。有的已经交付入住,还有一些楼盘陆续封顶,配套的公园也建好了。集产、住、商、娱于一体的产城融合社区已具雏形。”
着力:强化供需统筹,注重权益保障
国家近期密集出台政策,对构建高质量就业服务体系促进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有关工作作出部署。不少受访人士也表达了他们的期盼和建议:
——供给端加强以“用”为导向的人才培养,需求端鼓励青年向就业岗位充足的产业集聚区流动。在学校培养中,要加强通识教育与技能培养的有机结合。完善实习实训环节,建立规范化实习实训体系。建立健全重大项目、重大生产力布局就业评估机制。全国人大代表、华中科技大学副校长冯丹认为,人工智能正对经济社会带来多层次、跨领域的深刻影响,必须做好教育适应,建议增加基础教育AI素养课程。罗贤说,对技能人才,要注重从在校培养到企业使用的全链条关注,突出以技能水平而非学历高低论英雄,不能在企业内部人为地划分三六九等,让技能人才有失落感。
——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过程培养。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就业指导服务中心主任温习说,长期以来,面向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注重末端服务,忽视过程培养,让学生对就业求职缺乏清晰认识。学校要建立起覆盖校内外、专兼职结合的就业指导师资队伍,同时加强“家校联动”,告知家长当前就业形势,争取更多支持配合。
——健全保障体系,缓解后顾之忧。全国人大代表、武汉顺衡速运公司江汉分部经理汪勇说,一些大学生、青年初入社会就业,就成为灵活就业群体的一员。他们社会经验少,要注重对他们的权益保护,建立健全职业伤害保障机制,关注新职业群体面对工伤、失业等风险时的保障问题,加强法律科普、援助,使他们觉得“有依靠”。(记者 廖君 闫睿 侯文坤 乐文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