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大伯,我考上清华了,可学费还差八千,能不能帮帮忙?”我紧张地搓着手。“读什么大学?一年学费顶我家超市一个月利润!有这钱不如去做生意。”大伯不耐烦地摆摆手。
“建国,孩子难得有机会出人头地...”母亲还想说什么。
“别说了!最近股票亏了,没钱!”
1
2009年的夏天,我永远不会忘记。那个装着命运的红色信封——清华大学录取通知书,沉甸甸地落在我们家那张摇摇欲坠的木桌上。
母亲看着通知书,眼泪如断了线的珠子。我知道那不全是喜悦的泪水,更多的是对未来学费的担忧。
在我们陕西北部这个贫瘠的小山村,读大学还是一件稀罕事。尤其是像我这样的单亲家庭,母亲常年体弱多病,靠着种几亩薄地和做零工抚养我长大。
一年近两万的学开销,对我们家来说无异于天文数字。
母亲捧着通知书,咬着嘴唇,眼神里闪烁着复杂的光芒。她轻轻抚摸着上面的校徽,好像那是什么易碎的珍宝。
“明远,娘为你高兴,真的。”她说,然后突然陷入了沉默。我知道她在计算,那些数字在她脑海里盘旋——学费、住宿费、生活费。
每一项都像一座山压在她单薄的肩膀上。
家里的存款全部加起来只有不到一万元,这是母亲多年来省吃俭用攒下的血汗钱。距离开学只有不到一个月的时间,我们至少还需要八千元才能凑齐第一年的开支。在农村,八千元可能不算一个天大的数目,但对于我们这样的家庭,无异于一道无法逾越的鸿沟。
“要不...去问问你大伯?”母亲犹豫着提议。大伯杜建国是我父亲的亲哥哥,在镇上开了一家规模不小的超市,家境在我们村里算是数一数二的富裕。
虽然自从父亲去世后,他很少来往,但血缘关系毕竟还在。
2
就这样,在一个闷热的下午,母亲整理了一下自己褪色的衣裙,拉着我去了镇上。大伯家的两层小洋楼在镇上很是显眼,门前停着一辆黑色轿车,光是看着就让人感受到与我们村里泥泞小路的天壤之别。
“建国,明远考上清华了。”母亲站在大伯家客厅里,声音因为紧张而有些发抖。她把那封红色的通知书小心翼翼地递过去。大伯接过通知书,眼神里闪过一丝惊讶,但很快又恢复了平静。
我忐忑不安地站在一旁,看着大伯翻看通知书。
“清华啊,不错。”他语气平淡地说道,然后把通知书还给了母亲。室内的空调呼呼地吹着冷风,但我感觉一点也不凉爽,反而汗水在背后默默地流淌。
“建国,明远上学还差些钱...”母亲终于鼓起勇气,说出了我们此行的目的,“能不能借我们八千块钱?等明远毕业工作了一定还你。”
大伯的脸色立刻变了,仿佛听到了什么荒谬的请求。
“借钱?”他冷笑一声,“你知道我最近多难过吗?超市竞争大,又投了股票被套了,现在正是周转困难的时候!”他的音量不自觉地提高了,每个字都像钉子一样扎在我心上。
“再说了,读那么多书有什么用?我儿子大专没毕业就回来帮我做生意了,现在店里管得好好的。”大伯指了指楼上,他儿子正在休息,
“你们农村人就是迷信读书,花那么多钱不如给明远做点小生意,至少能赚钱养家。”
3
听着大伯的冷言冷语,母亲的脸色苍白如纸。她紧紧攥着手里的通知书。我看着母亲落寞的背影,心里像是被一只无形的手紧紧揪住。
在回家的路上,她一言不发,只是偶尔抹去眼角的泪水,以为我没看见。
回到家里,母亲坐在昏暗的灯光下,开始翻找家里的存折和各种欠条。“明远,没事的,娘再想想办法。”她安慰我,但声音里充满了无助。
我知道,她是在安慰自己,因为我们都清楚,在这个偏远的山村,想在短时间内凑到八千元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就在我们陷入绝望的时候,一个意外的访客来到了我们家。
那是一个闷热的夜晚,蝉鸣声此起彼伏,远处的山影在夜色中模糊不清。一阵急促的敲门声打破了夜的宁静。
母亲疑惑地去开门,站在门口的是我的大姑杜春兰——父亲的姐姐。
大姑是个五十出头的农村妇女,自从丈夫早逝后,她一个人经营着几亩地和一个小养殖场,养了几头牛和几只羊。
她虽然没什么文化,但为人正直善良,是村里有名的能干人。只是自从父亲去世后,她忙于自己的生计,我们来往不多。
“听说明远考上大学了?”大姑进门就问,脸上带着朴实的笑容。母亲点点头,苦涩地笑了笑。
大姑四处打量了一下我们简陋的家,似乎已经了解了我们的困境。
4
“大姑,我考上清华了。”我有些自豪地说,但又很快低下了头,因为想到了那笔遥不可及的学费。
大姑脸上的笑容更加灿烂了,她拍了拍我的肩膀,那粗糙的手掌传递着一种坚定的力量。
“好,好啊!咱们村终于出了个大学生,还是清华的!”大姑兴奋地说道,眼睛里闪烁着光芒。
然后她看向母亲,声音突然变得严肃起来,“嫂子,学费的事我都听说了。那个死心眼的建国,有钱也不帮自家侄子,真是...”
母亲赶紧打断了她,“算了,各人有各人的难处。”她不想在我面前说大伯的不是,但我能感受到她语气中的失落和无奈。
大姑深深地看了母亲一眼,然后从怀里掏出一个布包。她小心翼翼地解开布包,里面是一叠厚厚的钞票。
“这是一万块钱,够不够?”她把钱放在桌子上,声音里有一种不容拒绝的坚定。
母亲和我都惊呆了,目瞪口呆地看着桌上的钱。
“姐,这...这是哪来的钱?”母亲颤抖着问道,眼睛里满是不可思议。
大姑摆摆手,好像这只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
“我昨天把家里的三头牛和五只羊都卖了。反正我一个人,也吃不了那么多。”她说得轻描淡写,但我知道,那三头牛和五只羊是她的全部家当,是她赖以生存的基础。
5
听到这句话,母亲的眼泪再也止不住了。她紧紧握住大姑粗糙的手,喉咙里发出低低的抽泣声。
“春兰,这...这不行,我不能要你的钱。”母亲摇着头,想把钱推回去。
大姑却一把按住了钱,神情坚决。“当年你照顾我弟弟到最后,我这个做姐姐的都记在心里。现在明远有出息,我不帮谁帮?”她转向我,眼神中充满期望,
“明远,你就安心去上学,好好读书,别惦记家里。学业要紧,其他的事情,有大姑和你妈在呢。”
那一刻,我感受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力量和责任。大姑的牺牲和期望像一座无形的山,压在我的肩上。
我知道,我必须成功,必须对得起她们的付出。“大姑,我保证不会让你失望。”我握紧拳头,郑重地承诺道。
大姑满意地点点头,然后又从怀里掏出一个小布袋。“这是五百块钱,你拿着做路费和零花钱。到了学校,缺什么东西就买,别委屈自己。”
她把布袋塞到我手里,语气中透着心疼。
我紧紧抱住了这个朴实的农村妇女,眼泪不受控制地涌出。在那一刻,我下定决心,无论将来如何,我一定要让大姑过上好日子,报答她这份大爱。
开学前一天,大姑又来了。她带来了自家腌制的咸菜和晒干的腊肉,说是让我带到学校去。
“学校食堂吃不惯,饿了就吃点家乡味道。”大姑的关心细致入微,让我感动不已。
6
离开家乡的那天,大姑和母亲一起送我到了镇上的汽车站。临别时,大姑只说了一句话:“好好读书,别惦记家里。”简单的八个字,却包含了太多的期望和爱。我看着她们站在站台上的身影渐渐远去,心中暗自发誓:一定不会辜负她们的期望。
清华的生活比我想象的更加艰苦。我开始了勤工俭学的生活——在图书馆整理书籍,在食堂打工,利用周末去家教。
每天除了上课学习,几乎所有的时间都用来打工。但即使如此,我仍然感到生活的拮据。
每个月初,我都会收到一个小包裹,里面装着五百元钱和一些家乡的小吃。包裹上的字迹歪歪扭扭,那是大姑让村里的小学老师帮忙写的地址。
我知道,这五百元对大姑来说意味着什么——那可能是她一个月的全部收入。
第一学期结束后,我拿到了学校的奖学金,终于可以减轻家里的负担。我立刻给大姑写信,告诉她我已经可以自己负担生活费了,请她不要再寄钱来。
然而,下个月初,我还是收到了那个熟悉的包裹。里面除了钱和食物,还有一张纸条:“姑知道你能行,这是姑的心意,收着。”简单的文字,却让我泪流满面。
在大学的四年里,我拼命学习,每学期都获得奖学金,并且利用假期和周末时间打各种零工。
我知道,只有让自己变得更加优秀,才能不辜负大姑和母亲的期望,才能有能力将来回报她们。
7
大三那年,大伯儿子结婚。按照农村的习俗,作为族中晚辈,我和母亲本应该去参加。
然而,直到婚礼前一天,我们才从村里其他人口中得知这个消息。大伯甚至没有派人来通知我们,更别说邀请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