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适这个人很难评,好坏两极化,有人说他是坏人,我说他是大师。

难评的原因,倒并非历史事实不清楚,而在他始终是个指标性人物,至今还颇敏感。学者谢泳有句话总结的特别对,在当下中国,如何正确评价胡适,主要不是学术问题,而是个“思想问题”。



说白了,如何看待胡适,实际就是个“立场问题”:当一个社会思想普遍倾“右”时,胡适得到的评价就高,“旧道德之楷模、新思想之师表”都来了,简直是圣人降世;反之,当整体社会氛围倾“左”时,胡适就不行了,什么难听的话都几乎清一色出现在网络留言区里,他就又一下子成为反派人物。我看网上有关他的评价,即便自诩“客观”的,似乎都难有真正平和过,更别说有什么共识。可怜他的公共形象,总是要么过度高大上,要么就极端反面,大体一直在偏离中庸之道。胡适那句流传最广的“假名言”:“历史是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套在他自己身上倒是最恰如其分的。
所以,我看胡适,总觉得他的身后处境很有意思,最值得玩味的一点,就是他这个人都差不多成了观测我们这个社会“观念水位”的标尺。不仅如此,胡适甚至可以成为区分人群的重要的法宝:我每次接触陌生的“知识分子”朋友,最爱询问他“如何看待胡适”,这种问题的答案往往可以让我第一时间判断出对面这位陌生人思想观念的“成分”,然后决定是交深还是交浅。这是因为,由于观念、认知及立场的不同,知识界和民间社会也一样分化:有人特爱胡适,也有人特讨厌胡适。“胡适还是鲁迅”,也曾是过去很著名的思想测试题。回想2000年前后,我们的知识圈是要“二选一”站队的。
我自己对于胡适的观感,不必讳言,是很正面的;但又和多数“胡粉”不同,对他好些言行也有不少非议。所以,如何看待胡适,我自以为比较正确的态度就是:该仰望的地方无妨仰望,该平视的地方就该平视,该批评的地方也一样可以批评,只是别太情绪化,完全视其为一个“历史人物”可也。而且,我一直觉得,如果哪一天,我们的网民都能心平气和地谈论胡适了,是非对错都能从容不迫乐,言辞也没有什么戾气了,总之能真正把他当一个“历史人物”对待了时,或许这个社会的进度条也终于到了它最“健康”的时候了。我看如今网络上的很多评论,狂赞也好痛骂也罢,看似再日常不过了,看来看去都是如此,但其实已经透露了我们这代人对于历史的判断能力,以及对于社会的认识水平。
想起100多年前,胡适说过这么一句话,“文化”没有什么值得骄傲的,“文明”才值得骄傲。这些年,我暗地里常常无端想起他的这个“金句”。
图:同一个房间,它是好是坏,取决于如何“装扮”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