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五次错失打压中国的良机,如今中国已在经济、科技、军事全面超越。历史规律表明:大国崛起不可阻挡,而美国构建新联盟的遏制策略,或许为时已晚。
今年4月,美国媒体《外交事务》刊载了一篇题为《低估中国:美国需构建何种新联盟以制衡中国优势》的文章。该文提出,美国低估中国是其犯下的重大战略失误。同时,文章也承认大国崛起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不过,文中还抛出了另一个观点,即在国际格局中,位居首位的国家往往有打压次席国家的传统,并且过往美国曾多次成功化解类似危机。
中美这对“老对手”,几十年来一直在全球舞台上你追我赶。眼下,美国有点急了,美国媒体《外交事务》最近的一篇文章揭示了这种焦虑,提出美国需要一个全新的联盟来应对中国崛起的挑战。
美国最大的失误就是没早点收拾中国,现在中国崛起势头猛得不行,美国只能干瞪眼,后悔得肠子都青了。还提到,美国以前收拾“老二”可是有一套,英国、德国、日本都被修理得服服帖帖。可这回面对中国,美国咋就失手了?中国到底强在哪,让美国这么慌?
这篇文章倒也坦诚,一方面承认大国崛起自有其挡不住的历史规律,另一方面又强调,历史上老大压制老二更是家常便饭,而且美国过去没少成功化解这类挑战。想想看,从上世纪八十年代的中美蜜月,到九十年代关系急转直下,再到之后三十多年合作与竞争犬牙交错,华盛顿据说至少跟五次能把中国“修理”明白的机会擦肩而过。
结果呢?最近想靠关税壁垒让北京服软,没想到尴尬的是,自己倒先有些撑不住了。这时候再提什么组建新联盟来遏制中国,《外交事务》这“高见”,是不是多少有点马后炮,姗姗来迟了?
大国崛起,从来不是天上掉馅饼,美国自个儿的发家史就是最好的例子。《外交事务》甩出的论据也挺硬:中国制造业和经济体量,据说已经是美国的两倍了。
电动车、核反应堆、高铁这些高精尖玩意儿,多数领域中国都拔了头筹,专利申请更是全球第一。军事力量也今非昔比,导弹数量远超美军,高超音速导弹技术更是遥遥领先。
1871年德国统一后,铁路里程、钢铁产量、煤炭产量全面碾压英国。等到二十世纪初,德国凭借其强悍的工业实力,尤其是重工业和科技水平,已经是欧洲头号工业强国了。
就在英德掰手腕的时候,大洋彼岸的美国也在悄悄积攒实力。1865年内战一结束,横贯大陆的铁路就把国内市场给盘活了。美国也抓住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尾巴,在电力、石油、钢铁和农业机械化上大踏步前进。一战爆发前,美国的工业实力已经干翻德国,成了全球老大。
第一次世界大战,美国本土离战场远着呢,靠卖军火发了大财,纽约顺势取代伦敦,成了新的全球金融中心。第二次世界大战,美国本土更是毫发无损,战争需求反而让它的制造业和军工体系像吹气球一样膨胀。
战后的马歇尔计划,不光把欧洲变成了巨大的商品倾销地,还抢先一步把欧洲拽到了自己这边。布雷顿森林体系一建立,美元的霸权地位更是板上钉钉。再加上无人能及的军事科技,美国就这么从经济制造双料冠军,升级成了名副其实的全球霸主。
回头看1900年,英国本土也就24.4万平方公里,人口4160万。德国地盘大点,54万平方公里,人口6000万。而美国呢?937万平方公里的辽阔土地,7600万人口。这三大帝国你方唱罢我登场,清清楚楚地显示了“人多、地广、钱袋子鼓”的国家最终会超越并主导先行者的规律。
有人可能会拿这个例子给印度画饼,但这显然没啥可比性。英、德、美的崛起,哪个不是靠着工业革命和世界大战这种百年不遇的窗口期?印度眼下还没这条件,崛起之路自然要坎坷得多。不过,新老霸主交替时那套打压和反打压的戏码,才是更值得咂摸的。
要说昔日霸主怎么“修理”挑战者,英国的遭遇那叫一个经典。二战时,英美虽然是盟友,可美国的算盘早就打得噼啪响了。战争太烧钱,到1941年,英国已经把约45亿美元的黄金和外汇储备花了个精光,只能硬着头皮跟美国借钱。
美国瞅准机会,推出了《租借法案》,拿这个当筹码,逼着英国取消“帝国特惠制”,直接削弱英联邦的贸易圈,还逼英国取消英镑的外汇管制,瓦解英国和殖民地的经济捆绑。英国为此背上了高达314亿美元的巨额债务,差不多是战前储备的十倍!这么多债,搞得英国在殖民地发的债券没人要,在美国的暗中推动下,这些钱纷纷转向美元,等于是直接拆了英国的台。
1944年,美国更是趁热打铁,主导建立了布雷顿森林体系。说白了,就是各国货币都得跟美元绑在一起,美元说了算。英镑被迫低头,全球金融老大的位子,就这么拱手让给了美元。
战后,英国为了恢复经济,1946年又捏着鼻子接受了美国的贷款和一堆“不平等条约”,这份英美贷款协议,成了压垮英镑的最后一根稻草。从此以后,英国殖民地纷纷独立,“日不落帝国”风光不再,英镑也从全球硬通货,跌成了二流角色。
至于德国,作为二战战败国,它的命根子战后就跟美国绑死了。美英军队长期驻扎,光美军就三万八千多人,德国就算经济上恢复得再快再好,也别想甩开美国的缰绳。
二战时,美国政府跟军工企业的蜜月合作,催生了“军工复合体”这个怪胎。它一边帮美国维持军事霸权,一边也为后来的地缘政治埋下了不少雷。谁能想到,朝鲜战争最大的赢家居然是日本。美国为了就近补给,三年仗打下来,几乎把日本整个产业体系都扶持重建了一遍,让它迅速从废墟里爬起来,成了工业强国。
朝鲜战争后才十几年,日本就挤进了工业化国家的行列。按理说,这么一个近亿人口的国家搞工业化,美国早该警惕了。可那时候的美国,正陷在越南战争的泥潭里出不来,国内经济又是一团糟,哪有闲工夫管别人。
七十年代末,日本制造业凭借低成本优势在半导体等领域超越美国。同时,美国国内的劳工和环保法规提高了生产成本,使美国在与日本的竞争中处于劣势。
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国务卿基辛格推动美元与石油挂钩,建立了石油美元体系,维持了美元作为全球主要贸易结算货币的地位。为了重振制造业并应对日本的竞争,美国推动了“广场协议”,迫使日元升值以削弱日本的出口竞争力。
与此同时,美国盘算着把那些高污染、高耗能、劳动密集型的低端产业链转移出去。挑接盘侠的时候,印度因为跟苏联走得近,直接被pass了。目光转了一圈,落在了中国身上。
七十年代末,中美关系正好处在破冰建交的关键时刻。尽管美国国内意识形态那道坎儿还在,但1979年的中越边境自卫反击战,改变了不少人的看法。解放军一个月就把曾经让美军头疼不已、还自称“世界第三”的越南打得元气大伤,之后更是展开了长达十年的两山轮战。这不明摆着替美国间接出了一口恶气嘛。
同期,苏联入侵阿富汗,中美两国在阿富汗问题上开始了心照不宣的合作,一起给苏联挖坑。这一系列事件,促使美国下定决心,推动跟中国的经济合作。中美蜜月期,美国甚至向中国开放了部分现役装备的采购,中国也把主力战机运到美国去商量改造方案。
虽然因为兜里实在没钱,中国除了买了些黑鹰直升机,没怎么大采购,但军事层面的互动给经济合作铺平了路。中国顺理成章地接过了美国转移出来的低端产业。
所以说,改革开放后全球资本呼啦啦涌进来,不是凭空来的。要是没有中越战争奠定的这个地缘格局,意识形态差那么多的中国市场,美国佬能点头让西方资本进来蹚浑水?当然,以英、德、美、日为首的西方国家,为了防止中国这个后起之秀复制它们的崛起套路,也预设了不少产业政策的条条框框。
然而,剧本似乎没有按照山姆大叔的预想来。中国不仅没被框住,反而在军事、科技、经济上全面开花。据说美国至少五次可以“修理”中国的机会,都阴差阳错地溜走了。
等到华盛顿终于下定决心要跟北京掰手腕时,却发现对手早已气定神闲,稳坐钓鱼台。中国心里明白,今天的美国,想轻易撼动自己,怕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了。历史的浪潮滚滚向前,旧戏码在新舞台上还能唱响吗?世界,正屏息以待。
信息来源
环球网《外媒:中国崛起已成事实若再处处遏制将危险》
- https://mil.huanqiu.com/article/9CaKrnJsaQ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