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环球网

为让居民在“家门口”学知识技能、享特色课程、寻生活乐趣,神木市以“民需”为导向,以“民享”为目标,以“民治”为路径,将社区学院打造为“幸福加油站”,激发了基层治理“源头活水”,形成覆盖市、街道、社区三级的教育网络,通过特色课程编织起全民终身学习的新图景,点亮居民幸福生活。


三级网络织就教育版图,传统技艺架起邻里桥梁

作为榆林市社区教育体系的重要支点,目前神木市社区学院构建起“市级统筹-街道枢纽-社区落地”的立体化教育网络。已在滨河新区街道、麟州街道等4个街道设立教学枢纽,将教育触角延伸至新元社区、宏光社区等28个基层教学点,这一科学的架构布局,让社区教育真正走进居民生活,成为触手可及的“家门口学堂”。

麟州街道宏光社区的手工驿站就是其中一个,“每周的编织公益课,用毛线钩织、果盆编织串联起邻里情谊。”宏光社区党支部书记杨宇介绍,非遗手工编织课堂不仅是技艺传承的阵地,更成为社区治理的柔性纽带。在院红梅老师的非遗手工编织课堂上,学员们正专注编织,手把手的教学方式,让每一位学员都能掌握毛线钩织和藤条编织的技能,能够制作出她们自己的作品。学员们在慢节奏的创作中,既掌握了实用技能,也在交流互动中拉近了彼此距离。


三大课程矩阵激活社区活力,全龄共学绘就美好生活

在课程体系建设上,社区学院紧扣居民多元化学习需求,精心打造了“文化艺术+实用技能+生活素养” 三大类共40门精品课程。文化艺术类课程中,剪纸、书法等特色课程,不仅传承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更激发了居民对非遗艺术的热爱;实用技能类的美妆、手工编织课程,贴合生活实际,帮助居民掌握实用技能,提升生活品质;生活素养类的瑜伽、舞蹈等课程,则关注居民身心健康,满足不同年龄群体的学习需求。这些课程将传统与现代结合、理论与实践并重,构建起丰富多样的课程矩阵。

在新元社区,剪纸班学员王慧正与邻居切磋技艺:“老师手把手教,还能和邻居们边剪边交流,传承非遗文化的同时又交到了新朋友,日子过得特别充实。”剪纸课程不仅让王慧掌握了一门传统技艺,更成为她融入社区、结交朋友的桥梁。在这里,不同年龄、职业的居民找到了共同语言。新元社区工作人员刘慧介绍:“社区目前开设了剪纸、油画、太极和瑜伽班,这些课程既满足了居民的精神文化与健康需求,又为不同年龄、职业的居民搭建了共同学习、培养兴趣的平台。”

在大兴社区瑜伽课堂,学员们跟着指导老师的节奏,将指尖缓缓探向“云端”。学员高存霞的蜕变颇具代表性,她说:“以前肩颈僵硬、睡眠差,现在通过每周两次的社区瑜伽练习,身体明显舒展,精神也好了,在这里,不仅改善了亚健康,也让我爱上了瑜伽课。”据统计,神木市社区学院现有在读学员700余人,学员年龄跨度从6岁儿童到60岁长者,形成“少有所学、壮有所长、老有所乐”的终身学习氛围。


政校联动培育文明沃土,创新模式驱动教育革新

“神木市社区学院坚持‘统筹规划、整体推进、分类指导、分步实施’的社区教育工作原则,把社区教育办在了居民家门口,形成了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良好局面,推动了学习型社会的建设。”神木市继续教育中心工会主席贺万利表示,学院通过“线下实训+社区实践”的混合式教学模式,让学习既充满专业性,又不失生活气息。在这里,社区教育不再是刻板的说教,而是成为居民充实生活、提升自我的重要途径,也成为神木市构建学习型社会的强劲引擎。


神木市社区学院将持续深化“教育资源整合、品牌课程培育、社区治理联动”三大工程,致力于打造陕北地区具有示范效应的社区教育标杆机构,通过不断优化课程体系、提升教学质量、加强社区合作,构建更加和谐、美好的学习型社会。(高倩 王慧琴)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