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烽烟散尽八十载,青史长铭抗战魂。值此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青龙报道》与县委党史研究中心联袂推出《烽火记忆》特别专栏。专栏以尘封的珍贵史料为经纬,以鲜活的口述实录为注脚,全景式铺展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青龙儿女浴血山河、抵御外侮、救亡图存的壮丽史诗。让我们赓续传承伟大抗战精神,踔厉奋发,勇毅前行,共同谱写青龙“赶超跨越”辉煌篇章。
夜袭三岔口伪警分驻所战斗
——冀东抗战的关键胜利
在抗日战争的艰苦岁月里,有许多战斗虽然规模不大,却意义深远,夜袭三岔口伪警分驻所战斗便是其中之一。这场战斗发生在1942年,在冀东抗战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三岔口,位于如今的青龙满族自治县桃林口外10公里处,地理位置十分特殊。它三面环山,南临青龙河,不仅是连接伪青龙县公署的重要通道,更是通往双山子、隔河头、冷口三个伪警察署的咽喉要地。自从1933年日军侵占青龙后,就盯上了三岔口这个战略要地,迅速在这里设立了伪警分驻所,妄图把这里打造成镇压抗日力量的前沿堡垒。
伪警分驻所里有18名伪警察,装备着12支步枪、1把指挥刀,还有2部电话机。别看人数不多,武器也不算精良,可他们在这一带坏事做尽。这些伪军经常下乡,以各种名义向老百姓征收苛捐杂税,老百姓被他们折腾得苦不堪言。据记载,仅仅在1941年下半年,他们就制造了3起枪杀平民的恶性事件,当地百姓对他们恨之入骨,把这个伪警分驻所称作“阎王殿”。
1942年秋季,八路军冀东军分区第十二团第一营接到了重要指示。中共冀热边特委提出“巩固基本区,扩大游击区”,第一营按照这个指示,把拔除三岔口据点当成了一项重要任务。11月初,营长杨树元派侦察排长李占山和战士王福贵化装成普通老百姓,悄悄潜入三岔口。他们在地下党员张广发的协助下,开始了紧张的情报收集工作。
李占山和王福贵一连5天都在三岔口仔细摸排。他们发现,伪警分驻所位于村东头,由3间正房和1间门楼组成,周围有2.5米高的围墙。伪军每天晚上7点就会关闭大门,夜间安排2名哨兵在门楼值班。而且,他们还掌握了一个重要情况,每周二、周五会有运粮车从青龙县城开到这里。这些详细的情报,为后续制定作战方案提供了非常重要的依据。
11月8日18时,在杨树元营长的带领下,一营300多名指战员从台头营秘密出发,向着三岔口进发。部队采用了三路合击的战术:一连从西南方向迂回,目的是切断伪军逃往青龙县城的退路;二连从东北方向发动主攻;三连则作为预备队,同时负责警戒桃林口方向,防止敌人增援。
晚上11点左右,部队在向导的带领下,顺利抵达了预定位置。此时,伪警分驻所里灯火通明,还传来伪军划拳行令的声音,他们根本没有察觉到危险正在逼近。担任主攻任务的二连迅速行动起来。尖刀班的战士们扛着云梯,悄无声息地靠近围墙,然后敏捷地翻越过去。他们干净利落地解决了门楼的哨兵,打开了正门。与此同时,机枪组抢占了附近的制高点,把枪口对准了伪军宿舍的门窗,将敌人牢牢地封锁在里面。随着攻击信号弹升上天空,各战斗小组如同猛虎下山一般,同时发起了猛烈冲击。
战斗打得十分干脆,总共持续了大约30分钟。副班长赵大勇带着3名战士,快速堵住了宿舍后门,14名伪军被吓得不知所措,乖乖缴械投降。这一仗,八路军大获全胜,把伪警分驻所里的18个人全部俘虏,还缴获了他们所有的武器装备,就连电话机、留声机等物资也都成了战利品。
夜袭三岔口战斗有着重大的历史意义,这是八路军主力部队在青龙境内第一次取得军事胜利。从军事层面看,这次战斗摧毁了伪警分驻所,让日军在长城沿线失去了一个重要的耳目,为之后开辟青龙抗日根据地创造了有利条件。在政治方面,八路军释放了被俘的伪警,还对他们进行教育,这一招成功瓦解了敌伪政权的基层组织,让更多人认识到抗日的正义性,扩大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战斗结束后,当地老百姓看到八路军打了胜仗,纷纷自发地参与搬运伪政权囤积的粮食、食盐等物资,他们的抗日斗志被极大地鼓舞起来。
三岔口战斗的胜利,是对毛泽东军事思想中“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战术原则的有力印证。同时,也体现出军民鱼水情的重要作用。侦察员能顺利获取情报,部队能准确找到目的地,都离不开当地群众的支持。这场战斗积累的宝贵经验,为后续开展的“无人区斗争”等军事行动提供了借鉴。它在冀东抗战史上留下了光辉的印记,让人们永远铭记八路军战士们的英勇无畏和智慧果敢。
来源:青龙报道
责任编辑:果依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