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男童走失17天了,官方最新消息:搜救方式和辅助手段全面升级,网友忍不住支招,孩子父亲也濒临崩溃。

常规搜寻方式和重点区域都使用上了,但10多天过去仍然一无所获,大家都很纳闷,一个六七岁的孩子,到底能走到哪儿去?这让救援队员多少也有些无力感。



队员们的无力感

救援队员凌晨3点的崩溃痛哭,何尝不是救援人员现阶段心态的一个缩影,“能找的地方都找了,真的不会漏,可就是找不到,真的好遗憾,对不起大家”!

救援队员的这种感觉像极了学生努力学习后没有取得理想成绩的失落感和心态上的崩溃感,在那一刻,瞬间的无力和无助真的很容易让人“崩溃”。

一位参与救援的人员透露,无论是官方的救援团队,还是民间的专业救援团队,几乎全省的救援团队都来找孩子,还包括很多省外的团队。



从救援团队发布的寻找轨迹来看,这么多天的救援搜寻,大家徒步走了超过1500公里的山路,几乎遍及了孩子失踪地点附近的所有区域。

为何救援队员会有无力感?为何救援队员会崩溃痛哭?因为大家不仅仅寻找了常规路线的范围,那些非常规的路线范围也都寻找了,甚至小孩子不可能去的地方也都找了,但仍然没有发现有价值的线索。

很多一直关注此事的网友,也深知线索的重要性,这也导致了被不少的谣言误导,救援人员何尝不想找到线索,哪怕是一件衣服或孩子遗落个什么物品。



之前有志愿者疑似在山上溪尾大桥附近的水库发现异常水泡,经潜水探测后也未发现有价值的线索。

扩大搜索范围之后,救援人员也曾发现过废弃的房屋,救援犬也曾在多处有过停留和反应,可都一无所获,据最新消息显示,部分民间专业救援团队已经陆续撤离了,这让大家的心更紧张了。

正所谓好事多磨,很多时候,越是感觉失落无力,胜利越离我们更进一步,当地也动真格了,搜救工作已经开始全面升级!



政府修救援“航母”

孩子失踪的石谷解海拔1803.3千米,素有“闽中第一高峰”之称,可这片山区并未开发,也就是我们俗称的野山。

不同于开发过的山区有多条清晰的路线可以上下山,想要登顶石谷解,其实只有一条看似是主路但途中有很多路段又不像是主路的主路,而且很多地方都有岔口。

大家基本都是跟着人流行进,由于路不好走,爬到山顶大概需要两三个小时,的确很锻炼人的意志品质和身体素质。



这样的条件对于救援人员来说就不是一个好消息了,山上地形复杂,经常阴雨绵绵、雾气浓浓的,上山搜寻光是爬山这一路,对体能也是极大的消耗。

这其实也在耽误救援人员有效的搜寻时间,虽然很多队员都在山上搭帐篷或在安全屋休整,但的确也给源源不断前来救援的人员带来麻烦。

为了能让救援人员、救援犬更快地进行救援,当地政府迅速开辟了一条可以直通山上安全屋的新山路。



要知道这座山尚未开发,之前也没有像样的路,大型修路设备也无法上山,这次修路就是为了减少救援人员救援前爬山的时间,方便救援人员上山。

据知情人透露,孩子其实才6周岁,这和大家所说的8岁有一定的出入,而6岁和8岁的孩子之间也有不小的差别。

无论是心智、应变还是身体素质上,6岁的孩子更让人担心,新修的道路能最大程度的减少对救援时间的消耗。



救援人员虽然没有碰到蟒蛇野猪等野兽但还是发现了蛇,这么一片野山,有蛇虫鼠蚁也是在正常不过的了。

孩子走失的时候只穿了一件短袖,在危机四伏的野山中行走,再加上恶劣的天气,让人更加担心他的安危。

如果真像救援人员所说孩子仍有生还可能,那最让人放心不下的就是孩子的身体状况和精神状况。



别说是一个孩子,就算是成年人在这深山老林里一直待着,精神也是极度紧张的,恐惧、焦虑、绝望等情绪会不会摧毁孩子的精神防线。

虽说山里有野果子可以饱腹,但本来就瘦瘦的孩子,若一直营养跟不上去,会不会出现营养不良影响其健康。

看看孩子父母现在的状态,就知道这种担忧是不是非常必要的。



志愿者表示,孩子的妈妈因为要照顾另一个儿子,已经暂时离开石谷解了,孩子的爸爸仍然坚守在山上。

连日的搜寻加上巨大的心理压力,让本就不胖的他瘦了几十斤,整个人的精神状态更是濒临崩溃,真担心哪一天他绷不住。

由于思儿心切,这位父亲现在变得越来越敏感,对耳边一切“线索”都发了疯似的核实,你要有人提供线索,他都要去核实一下,他不允许自己有半点遗漏。



如果把石谷解及其附近整片山区形容成浩瀚的大海,那当地政府紧急修的这条生命之路就犹如一艘航空母舰,这对搜寻孩子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不仅于此,这对接下来升级搜寻方式和手段也提供可必要的基础,救援工作不仅没有终止,反复升级了“战力”。



全面升级救援工作

按照父母和孩子的约定,他们从山顶相继下山,到山下某安全屋汇合,这种锻炼孩子的方式显然不妥。

且不说这是一座尚未开发的野山,就算是一座已开发的旅游名山,让孩子自己下山也着实不妥,孩子的父母估计早已悔不当初,这也给大家敲响了警钟。

为了彻底不遗漏,救援指挥部将彻底升级救援方式和搜寻手段,这一次真的在是动真格的了,救援工作也来到了快车道。



救援人员并不是随意在山上搜寻,都要按照救援指挥部分配的任务,有计划的对相关区域进行搜寻。

之前一直采用地是地毯式搜寻方式,这种搜寻方式的优势是全面覆盖不遗漏,多部门可以协作,大大提高了搜寻的效率。

在孩子刚走失的那段时间,采用地毯式的搜寻方式的确是最为合适的,也正是因为对重点区域进行了地毯式的搜寻,救援指挥部经研判,孩子已经离开了区域。



但地毯式搜寻方式的弊端也是比较明显的,首先就是成本过高,这需要大量的人力来支撑,由于是协同逐步推进,这对于大范围的搜寻也带来了时间的成本。

另一方面,也对救援人员的体力带来了更大的挑战,也比较容易造成受伤,复杂多变的环境也容易给长途跋涉的队员造成一些安全隐患。

最关键的一点是,地毯式搜寻需要所有人员同时从某个地点出发共同推进,就在大范围搜寻过程当中的效率显得比较低下。



随着一些民间专业救援团队的撤离,以及搜寻范围的不断扩大,地毯式的搜寻方式已经不适合当下寻找孩子了。

救援指挥部果断改用“网格化精搜”的方式,这种方式是将搜寻的范围分割成一个一个区域,每一个区域都有相应的救援队员负责。

这样就避免了时间上的损耗,同时对人力的要求也没有那么大,最重要的是可以让救援人员避免过多体能上的损耗,只要在自己负责的区域精心搜寻就行。



山里还有不少的溶洞、深坑等地貌,为了对搜寻区域彻底不留死角,救援队也将启用地质雷达探测仪地下空洞。



后续也会有专业的攀岩队以及红外热像仪机组前来支援,确保搜寻的范围彻底不留死角。



网友支招



江苏的网友认为,当孩子追不上哥哥,又见不到爸爸妈妈时,内心肯定非常慌张害怕,如果再走错了岔道,有可能偏离下山路线,越跑越远了。



广东的网友认为,也应该盘查一下五雷山方向下山出口的监控,山顶后面的那条水泥路的出口监控也要查一下,以及山上两侧的水库。



很多网友感觉还是由于慌不择路,可能已经跑远了,甚至有可能不知道在哪个山脚下下山了。



福建当地的一位网友表示,30年前,他邻居家的一个小男孩也在山上走失,当大家搜寻了很久没有找到之后,家属都放弃寻找了,但孩子其实已经下山,沿着反方向一直走,饿了就摘野果子吃,困了就在路边的过路亭上睡一觉,永远不要低估一个孩子的智慧。

对于这件事,大家怎么看?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