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中东局势又热闹了!也门胡塞武装对着以色列和美国军舰一顿猛揍,搞得红海航运鸡犬不宁。伊拉克政府早就被美国打残了,沙特是美国铁盟友,叙利亚自己都快散架了,伊朗又被美国制裁得半死不活,按道理胡塞武装早该消停了。

可现实是,胡塞不但没怂,反而越战越勇,这就让人摸不着头脑了,那么到底是谁在给胡塞武装递刀子呢?



伊朗:"抵抗轴心"的隐形操盘手

很多人觉得伊朗现在自身难保,哪还有精力支持胡塞呢?这其实是个误区。虽然美国对伊朗的制裁确实让其经济元气大伤,但伊朗搞代理人战争的本事可是祖传的。

胡塞武装和伊朗同属什叶派阵营,两者有天然的亲近感。更关键的是,伊朗通过"抵抗轴心"网络,一直在给胡塞输送武器和技术。



联合国的报告早就指出,胡塞武装使用的无人机和导弹,从技术特征到制造工艺,都和伊朗军工产品高度相似。这些武器怎么运到也门的?

主要靠两条路:一条是通过阿曼和也门南部的陆路走私通道,另一条则是海上偷运。2020年在阿拉伯海截获的那艘走私船,就装满了伊朗产的反坦克导弹。美国组建红海特遣队,说白了就是想掐断这条补给线,但效果嘛,看看胡塞最近的火力就知道了。

更绝的是,伊朗还玩起了"离岸平衡"。今年5月美国和胡塞达成停火协议,表面上看是阿曼在斡旋,实际上伊朗在背后起到了关键作用。这种"美胡分离式停火",既让胡塞获得了喘息机会,又没让伊朗直接卷入冲突,还维持了"抵抗以色列"的政治正确。



就像伊朗伊斯兰革命卫队总司令萨拉米说的:"伊朗不会发起战争,但也不会坐视威胁"。这种模棱两可的表态,恰恰给了胡塞继续闹腾的底气。

胡塞的"造血功能":控制区的生存之道

光靠外部输血肯定不够,胡塞武装能在也门折腾这么多年,关键是自己有"造血功能"。他们控制着也门三分之一的领土和大部分人口,首都萨那和红海港口荷台达都在手里攥着。这些地方可是也门的经济命脉。荷台达港是也门最大的港口,承担着全国70%的物资进口。

胡塞武装通过控制港口,既能收取高额关税,又能通过走私石油、武器赚得盆满钵满。更绝的是,他们还搞起了"海上碰瓷"——在红海袭击商船,然后索要"过路费"。



2023年巴以冲突爆发后,胡塞武装打着"支持巴勒斯坦"的旗号,对以色列相关船只发动袭击,一度让全球12%的贸易航线陷入瘫痪。这种无本万利的买卖,让胡塞赚得飞起,也让美国和以色列头疼不已。

除了经济手段,胡塞还深谙"以战养战"的精髓。他们通过占领政府军的武器库、收编地方武装,不断扩充自己的实力。2017年打死也门前总统萨利赫后,胡塞更是收编了大量政府军和部落武装,兵力从几万人膨胀到十多万。这种滚雪球式的扩张,让胡塞在也门内战中越战越强。

地缘博弈:大国角力的"暗线"

胡塞武装能在夹缝中生存,还离不开大国之间的博弈。美国虽然嘴上喊着要打击胡塞,但心里清楚,真要彻底消灭胡塞,就得陷入也门这个泥潭。



特朗普政府之所以和胡塞达成停火协议,说白了就是想把精力腾出来对付伊朗和中俄。而以色列虽然被胡塞打得够呛,但也不敢轻易对也门动武,因为怕刺激伊朗,引发更大规模的冲突。

俄罗斯则在背后玩起了"平衡术"。一方面,俄罗斯和伊朗保持着密切的军事合作,间接支持胡塞;另一方面,俄罗斯又和沙特等海湾国家眉来眼去,在能源市场上和美国较劲。这种"两头下注"的策略,让俄罗斯在中东局势中始终保持着影响力。

最有意思的是阿曼。这个低调的海湾国家,在美胡停火协议中扮演了关键角色。阿曼和伊朗关系特殊,一直是美伊秘密对话的桥梁。这次促成停火,阿曼既是为了维护红海航运安全,也是想在大国博弈中刷存在感。这种"小国大外交"的操作,让阿曼在中东局势中突然成了不可忽视的角色。



结语

说了这么多,答案其实很清楚:胡塞武装的背后,既有伊朗的直接支持,也有自身的"造血功能",更有大国博弈和意识形态的加持。就算美国把伊朗制裁得半死,只要中东的结构性矛盾不解决,只要以色列和阿拉伯世界的冲突不止,胡塞就永远有生存的土壤。

这也印证了那句话:常理无法度量中东。在这里,没有永远的敌人,也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胡塞武装的"不死之谜",其实就是中东地缘政治复杂性的一个缩影。当我们在感叹胡塞"硬刚"美国和以色列时,不妨想想:在这场博弈中,到底谁

才是真正的赢家?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