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子墨君
原创作品,抄袭必究!
(阅读前请点个赞,点个关注,主页有更多你喜欢看的内容)
航母战斗群的意外折损
2025年5月19日,美国防务官员证实,美国海军"哈里·杜鲁门"号航空母舰(CVN-75)已结束在中东地区的部署任务,离开红海水域转驻地中海。
这艘造价高达45亿美元的核动力航母在为期8个月的部署期间,不仅参与了打击也门胡塞武装的军事行动,更因一系列匪夷所思的事故损失了三架F/A-18E/F"超级大黄蜂"舰载战斗机,每架造价约6000万美元,总损失达1.8亿美元。
"杜鲁门"号此次部署可谓命运多舛。
早在2024年12月,隶属于该航母战斗群的"葛底斯堡"号导弹巡洋舰就在红海水域误击落一架"超级大黄蜂",美军将此事定性为"疑似友军误伤",但拒绝透露更多细节。
这起事件似乎为后续一连串事故埋下了伏笔。
连环事故的技术与人为因素
2025年2月中旬,"杜鲁门"号在地中海水域埃及塞得港附近与一艘大型商船相撞,导致舰体受损,被迫前往海军基地维修。
这起碰撞事故直接导致时任航母指挥官被解职。
专家分析,此类碰撞事故在现代航母作战史上极为罕见,反映出舰员疲劳、训练不足或指挥系统存在缺陷。
更为戏剧性的事故发生在4月28日,一架"超级大黄蜂"在航母甲板上被牵引移动时,因舰艇紧急规避胡塞武装火力而进行急转弯,导致战机失控坠海,连带牵引车一同沉入红海。
美军事后仅承认一名水手轻伤,却对是否打捞战机含糊其辞,外界推测这架价值连城的战机可能已永久"失踪"。
5月6日,就在美国总统特朗普宣布与胡塞武装停火的当天,"杜鲁门"号再遭打击——一架返航的"超级大黄蜂"因尾钩未能钩住阻拦索而坠海,飞行员与武器系统操作员被迫弹射逃生。
美军解释为"拦阻系统故障",但未说明是机械问题还是操作失误。
战略部署与作战实效的落差
"杜鲁门"号航母战斗群原计划部署在美国第六舰队行动区域,主要支持欧洲和非洲方向的海军力量。
然而2024年10月巴以冲突爆发后,胡塞武装开始袭击红海航线上的以色列关联船只,迫使美军调整部署,将"杜鲁门"号投入对胡塞武装的打击行动。
美军于2025年3月15日正式发起打击胡塞武装的军事行动,共投入"杜鲁门"号和"卡尔·文森"号两艘航母。然而作战效果备受质疑。
美国保卫民主基金会伊朗问题专家塔莱卜卢指出,难以评估美军行动在多大程度上削弱了胡塞武装的军事能力。
值得注意的是,胡塞武装在遭受打击期间也不断宣称击中了"杜鲁门"号航母战斗群的目标。
美国中央司令部通常不直接回应这些声明,而是通过社交媒体展示航母正常运行的画面,试图证明舰艇未受损伤。
这种舆论战反映了现代混合战争的特点——军事打击与信息战并行。
停火协议与战略困境
2025年5月6日,美国与胡塞武装达成停火协议,这一决定令以色列措手不及。
就在同一天,以色列仍在对胡塞武装控制区进行大规模空袭,而胡塞武装则明确表示将继续打击以色列目标。
这种外交上的不同步暴露出美国中东战略的混乱与矛盾。
随着"杜鲁门"号撤离,目前美军在中东地区仅部署"卡尔·文森"号一艘航母。
分析人士认为,三架战机损失、多起事故频发,加上作战效果不彰,可能是"杜鲁门"号提前结束部署的原因。
美军虽强调"航母仍具备完全作战能力",但连环事故无疑暴露了人员和装备的疲态。
深层次问题与未来挑战
"杜鲁门"号此次部署暴露了美军多个系统性问题:
人员训练不足:从友军误伤到碰撞事故,反映出舰员专业素养下降
装备维护问题:阻拦索故障等技术缺陷频发,显示维护体系存在漏洞
作战节奏过快:长期海外部署导致人员疲劳,影响判断力和反应速度
战略目标模糊:同时应对欧洲、非洲和中东任务,导致力量分散
这些问题的背后,是美军全球部署需求与有限资源之间的矛盾。
随着"杜鲁门"号即将返回弗吉尼亚州诺福克母港,美国海军势必要对此次一连串事故进行彻底调查并追责。
但更根本的是,美军需要重新评估其全球威慑战略与实战能力之间的落差,否则类似的"航母神话破灭"事件可能再次上演。
#子墨君一军事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