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联赛临近,中国女排在北京集训的消息一出,球迷圈立马炸开了锅,这次最大的话题,不是主攻线谁上谁下,也不是老将还能不能再战,而是主二传位置直接大换血,三名20岁上下的小将被推到台前,老二传一夜之间“集体消失,说是大刀阔斧其实也有点“破釜沉舟的意味,赵勇教练在采访里很直白,主二传没定,三人轮着上,谁状态好谁来,这种“看天吃饭的排兵布阵,既能看出教练组的开放思路,也让人有点替队伍捏把汗,毕竟二传是全队的发动机,这么重要的位置搞“摆烂式大轮换,稳不稳、能不能顶住大赛压力,的确是个问号。
说到底,这三名年轻二传各有亮点,也各有短板,邹佳祺算经验相对多点,但也不过是打过联赛和全运会预赛,和国际顶级二传比起来还差点火候,她自己都说,遇到困难球敢处理、网上球有信心,但真到强队硬刚,临场发挥和抗压能力还是得看现场,殷小岚是世青赛冠军成员,但在福建队一直是替补,比赛机会有限,她的优势是有过高强度青年赛事洗礼,但成年组的节奏还是新鲜,张籽萱更别说了,16岁,刚打完青年组比赛,成年比赛一场没上过,能不能把青年组的自信和力量感带进成年赛场,要打个大大的问号,三人都有优点,比如传球有劲、分配球思路活、敢打敢拼,但说白了,综合能力、临场应变、和攻手的默契,这些都是需要时间和大赛慢慢磨出来的,短期内想一步到位,确实很难。
问题来了,为什么一下子“全换血,老二传刁琳宇、丁霞连同上周期替补许晓婷全都没进名单,外界议论声不断,有人说是新老交替势在必行,也有人怀疑是不是队内有更深层次的考量,这种“推倒重来式的选拔,既是对年轻人的信任,也是对教练组用人魄力的考验,从战术层面看,三小二传各有特点,理论上可以根据对手灵活调整,面对不同节奏、不同风格的队伍,选择更适合的二传出场,这样的策略听起来很美,但实际操作难度极大,毕竟二传不像主攻副攻,可以一轮一换,换得太频繁节奏容易乱,攻手和二传的配合也不是说换就换,尤其遇到强队,任何一次传配失误都可能被无限放大,赵勇教练这种“动态竞争思路,确实有些“刀口舔血的味道。
说回球员,三小将对自己的定位都挺清楚,邹佳祺强调大家各有特点,愿意互补着来,殷小岚希望能和老队员、同伴有新突破,张籽萱更直接,自己球有劲但不稳定,团队对她们要求很高,年轻人要敢打敢拼,不怕失误,这种自信和勇气确实难能可贵,但竞技体育终究是要看结果的,特别是二传位置,哪怕是一个小小的传球失误,都可能影响全队节奏,三人顶着压力拼,值得点赞,但也要承认,距离世界一流水平还有差距。
再说说外部环境,这两年国际女排格局变化不小,欧美强队的节奏越来越快、打法更立体,二传需要的不仅是手上技术,更是全场阅读和临场应变,年轻球员面对这种高压,能不能快速成长,得看教练组临场调度、老队员的托底,以及年轻人自己的抗压能力,这三小将有天赋、有冲劲,但没经历过真正的修罗场,世联赛就是她们的试炼场,也是中国女排新周期的风向标。
当然,球迷的担忧也不是没有道理,网上已经有不少“对喷,有人力挺大胆启用新人,也有人担心用人太冒险,最后主二传成了短板,说到底,这是个赌青春还是赌经验的问题,赵勇选择了前者,这种破釜沉舟的决策,成败责任全在教练组,球迷只能边看边评,既期待奇迹,又要做好心理准备,如果真成了“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那是幸运加成,如果被对手抓住短板,舆论风向也会立刻变天。
说到底,中国女排一直以团队著称,靠的不是个人英雄主义,而是整体战术和临场变化,这次二传大换血是风险也是机会,三小将能否扛起大旗,成了最大的悬念,赵勇和教练组要做的,就是用好每次换人、每次暂停,把她们的特点最大化,同时要让老队员给年轻人兜底,别让她们一个人扛所有压力,只有这样,球队才能在新老交替中平稳过渡,不至于因一个环节失误而“全盘皆输。
最后一句,谁都想看到奇迹,但球迷更希望看到的是,中国女排即使在阵痛期,也能稳住阵脚,别让二传成为对手“点赞回怼的靶子,更别让年轻人背上太多包袱,毕竟,真正的强队,是能在风雨中稳住阵型的队伍,至于结果如何,世联赛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