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范围内,从吸引员工重返办公室、推动办公空间转型,到迈入人工智能时代与着眼于未来的改造需求,2025年正成为房地产行业的关键转折点,并将深刻影响各类空间的设计方向。仲量联行近日发布《2025全球空间设计趋势展望》,以全球视角总结当前最关键的四大空间设计趋势,为开发商、业主与企业租户等各领域房地产决策者提供关于未来空间策略的深度洞察。



面对人工智能崛起、城市更新加速和人们对生活质量的新期待,空间设计正被赋予新的使命。在办公、零售与城市等多元场景中,设计正从装饰手段升级为战略工具,不仅影响企业吸引人才、塑造文化、提升资产价值的方式,也深刻影响城市空间的活力营造、公共体验与更新节奏。

1、人本体验成为设计首要考量

从日常工作、消费体验到社区活动,空间正在重新定义“连接感”和“参与度”;社交联系、健康支持与文化归属感,成为各类场景中被重点关注的设计维度;

2、科技融入设计主流程

从生成式AI到数据辅助决策,技术正加速嵌入设计的策划、执行与评估机制,提升设计的效率、精度与可追溯性;

3、可持续目标驱动设计与空间转型

翻新与再利用正逐渐替代新建,成为建筑存量市场中实现资产增值与减碳目标的现实路径。



仲量联行的多项研究显示,正在涌现的一系列新趋势将影响办公场所、零售门店及综合体项目的设计方法,其中《2024未来办公调研》更显示了全球企业租户在办公空间设计、楼宇翻新与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投资意愿正在增强。

随着开发商与企业租户加大对楼宇设计或空间改造的投入,对于空间功能与体验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将推动设计与施工引入新的视角与创新方法。

以下四大关键设计趋势将有望在未来持续塑造空间与场所的设计方向:

01 构建“全触点串联”的无缝体验旅程

随着全球办公室出勤率和城市人流的持续回升,“体验”将成为贯穿全流程设计中的核心要素。用户的体验旅程始于穿行城市街区、逐步接近目的地的过程中,促使空间设计更加聚焦于打通并优化用户旅程中的各个触点,打造更具吸引力的整体体验。

02 重构社交与社区的空间想象全球在经历多年的办公出勤率波动后,无论企业还是员工,都更加认识到实体空间在促进社交连接与文化建设方面的独特价值。这一趋势也延伸至更广阔的城市场景,在“高质量社交”需求持续上升的背景下,办公、零售与城市空间的设计正重新聚焦社区氛围与互动体验的营造。

03 通过适应性再利用与翻新改造释放整体价值随着全球建筑存量老化、重点行业与核心地段可用空间日益紧张,以及ESG目标逐步主流化,翻新改造与适应性再利用正成为企业租户、业主与开发商优化空间体验与运营效率的优先策略,推动空间设计从局部升级走向价值挖掘与绿色转型。

04 拥抱人工智能,以科学方法引领空间设计演进技术进步正重塑设计思维模式,生成式AI等新兴工具的出现,让设计决策不再仅凭经验。从数据驱动、行为预测到神经建筑学,科学方法正深入设计流程,为更精准的空间规划与人性化体验提供技术支撑。



报告链接:

中文:https://app.jingsocial.com/mF/cms/none/EwGqzqMaXXdknmvtydJKmE/cehcaN5BWFMpRHQvKvKVtn1

EN:https://app.jingsocial.com/mF/cms/none/KFvTzhR43MpKfH7fMCEYoc/qjRfa8EpZfvEmWCYX99h3b1



“全触点串联(Street to Seat)”的设计理念,强调打造完整的“无缝体验旅程”。以通勤场景为例,从交通接驳、步行动线、社区氛围,到办公楼大堂、共享配套设施,再到最终抵达的工位,每一个触点的体验,都会影响员工的身心状态与工作表现。

这一理念还涵盖了办公场所设计与员工体验场景策划之间的协同。企业正积极投资于提升员工在办公室中的整体体验,例如引入各类“主题活动”(如外部讲者分享、烹饪小课堂等),这也对空间的多样性与功能支持提出了更高要求。仲量联行调研显示,当前已有43%的企业设有支持此类活动的空间,另有17%的企业计划于2025年引入相关设施。

体验至上的设计趋势同样适用于更广泛的城市场景。在零售、综合体及城市更新项目中,体验设计正成为吸引人流回归实体空间的关键手段。仲量联行《消费者体验调研》显示,84%的Z世代受访者认为,城市要保持活力,必须不断创造新鲜体验——远高于整体受访者的76%。未来,灵活零售空间、创意景观设计与街头艺术等元素,将持续激活“过渡空间”,提升城市的公共吸引力与互动价值。

案例研究:FWD曼谷办公室

仲量联行设计团队通过连通室内外的空间配置与多项细节优化,为 FWD 位于曼谷的办公空间营造了完整的体验闭环。



·抵达区即社交枢纽(Arrival and social hub)

集用餐、头脑风暴与非正式聚会于一体的多功能区域,鼓励自发协作。空间亦可清空,用于举办活动。

·品牌体验(Brand experience)

大胆而充满活力的色彩,将 FWD 品牌与本地文化融入抵达空间的视觉体验中。

·虚拟天窗(Virtual skylight)

亲自然设计的天花板显示屏,提升员工健康福祉,营造由内至外的连通感。

·协作空间(Collaboration spaces)

提供多样化的办公点位,支持小组讨论与专注工作,满足不同需求与工作风格。

·在地连接(Connecting to locality)

半开放式卡座区的设计不仅采用品牌色,强化了视觉识别,也借由景观视野打造出与周边社区的连接感。



2025年的空间设计重点将聚焦于:房地产如何满足人们的基本社交需求,推动整体社会福祉的实现。那些经过精心设计、可灵活变换用途的社交空间,正重新回归社会心理学的根本命题,强调共享体验在办公场所与社区空间中的重要性。

在这一趋势推动下,设计师、心理学家、社会学者与其他专业人士的跨界协作将更加紧密,共同探索如何通过空间布局与视觉连通性,增强社群归属感,满足不同群体的社交偏好与互动需求。



无论是办公还是零售或酒店项目,我们观察到越来越多客户倾向于通过‘共享空间’与‘过渡空间’来促进人际间的自然交流和互动、营造文化归属感。同时,团体用餐区、游戏化设计与智能科技的结合,也正在不断刷新社交场景的设计边界。

李源|仲量联行

设计总监

中国区项目与开发管理

案例研究1:The Great Room,曼谷

仲量联行设计团队为位于曼谷核心商圈的高端共享办公空间 The Great Room 进行重新设计,以精致、酒店化的空间语言,营造出兼具质感与社交吸引力的办公氛围。其开放而灵活的空间布局,不仅增强了短租型办公场景中的互动体验,也通过设置多样化的社交节点,进一步强化了社区感,帮助租户在灵活办公模式中建立归属与连接。



案例研究2:MMC吉隆坡办公室仲量联行设计团队为位于吉隆坡的MMC办公空间打造了富有本地文化特色的社交空间,通过在地设计语言与功能性布局的有机结合,营造兼具互动性与归属感的员工体验环境。



·亲自然照明(Biophilic lighting)植物元素结合照明装置,引入自然意象,为协作空间营造健康、放松的氛围,提升员工幸福感。

·多元场景家具配置(Activity-based furnishing)兼具用餐、工作与娱乐功能的多元空间,通过游戏化设计激发团队协作,促进工作与生活的平衡。

·茶水间/厨房区(Office pantry / kitchen area)提供冷热饮、鲜果与简餐服务,满足员工在社交和协作场景中的营养需求。

·社区与在地连接(Community & connection)室内设计融入马来西亚文化元素,通过强化地方认同提升员工归属感。

·艺术墙(Mural wall / artwork)多功能协作区的视觉焦点采用吉隆坡在地艺术创作,为用餐和协作体验注入文化张力与能量。

· 会议空间(Meeting rooms)配置多种会议空间和智能科技,支持高效协作与跨区域团队合作。

随着全球建筑存量老化、优质空间供给紧张,以及ESG压力持续上升,对存量空间的再利用与翻新,正从“修补式更新”迈向“系统性重构”。建筑和空间设计在其中的角色也日益重要,成为激活空间潜能与释放资产价值的关键路径。

越来越多项目正在跳脱传统的功能补齐思路,以长期运营和可持续发展为导向,在材料选择、空间布局、视觉系统与文化表达等层面展开系统性优化,推动空间从节能减排走向情绪价值的全链路升级。

仲量联行调研显示,60%的企业计划在未来五年内增加在空间设计、装修及焕新改造方面的投入,65%的企业将加大对房地产可持续绩效的投资。而这一趋势的背后,既源于企业自身对可持续发展的承诺,也反映出员工价值观的转变——72%的Z世代与千禧一代消费者表示,他们在消费时始终优先选择更环保的选项。

企业租户希望办公空间既能满足员工体验与环保标准,又能体现品牌主张;而开发商与业主则寻求通过空间焕新提升资产吸引力与运营效率。这一共同诉求正在推动空间设计从单一维度的技术改造,迈向整合可持续战略、品牌价值与社区连结的综合性解决方案。

案例研究:Startway Multiburo,巴黎

仲量联行设计团队以“重塑经典”的巧思,将巴黎市中心一座历史悠久的邮政分拣中心焕新演绎为兼具共享办公与会客功能的创意空间。项目在保留原始建筑肌理的基础上,通过精妙的结构优化与空间再造,激活场所氛围,令旧址焕发新生。



• 空间再利用(Adaptive re-use)通过对历史邮政建筑的改造,赋予其全新用途,打造兼具共享办公与接待功能的独特目的地。

• 既有结构优化(Existing structure)在保留建筑原貌的同时抬升天花板,放大空间感知,实现结构与审美的双重突破

• 自然采光与材质(Natural light & materials)大面积木质窗框引入自然光线,在混凝土与钢结构中注入有机温度,增强空间的自然亲和感。

• 灯光与绿化(Lighting & greenery)将绿植墙与氛围照明有机嵌入历史建筑语境中,打造全触点串联的连续体验旅程。

随着全球建筑存量老化、优质空间供给紧张,以及ESG压力持续上升,对存量空间的再利用与翻新,正从“修补式更新”迈向“系统性重构”。建筑和空间设计在其中的角色也日益重要,成为激活空间潜能与释放资产价值的关键路径。

越来越多项目正在跳脱传统的功能补齐思路,以长期运营和可持续发展为导向,在材料选择、空间布局、视觉系统与文化表达等层面展开系统性优化,推动空间从节能减排走向情绪价值的全链路升级。

仲量联行调研显示,60%的企业计划在未来五年内增加在空间设计、装修及焕新改造方面的投入,65%的企业将加大对房地产可持续绩效的投资。而这一趋势的背后,既源于企业自身对可持续发展的承诺,也反映出员工价值观的转变——72%的Z世代与千禧一代消费者表示,他们在消费时始终优先选择更环保的选项。

企业租户希望办公空间既能满足员工体验与环保标准,又能体现品牌主张;而开发商与业主则寻求通过空间焕新提升资产吸引力与运营效率。这一共同诉求正在推动空间设计从单一维度的技术改造,迈向整合可持续战略、品牌价值与社区连结的综合性解决方案。

案例研究:仲量联行东京办公室

仲量联行设计团队在其东京办公室的搬迁项目中引入了“空间科学(Work Science)”理念,结合员工调研与脑电波(EEG)测试,科学评估空间设计对员工专注力、情绪状态与工作效率的实际影响。



结果表明,新办公室在多项维度上显著提升了员工的主观体验与认知表现,这一成果得益于对自然采光、声环境、空气质量及人体工学等关键要素的系统优化。

· 满意度由58分提升至83分(提升约43%)

· 工作效率得分由52分提升至71分(提升约37%)

· 压力感知从42分降至37分(下降约12%)







我们观察到,越来越多企业在讨论空间策略时,不再只聚焦成本控制或审美呈现,而是将其视为推动业务发展的关键资源。真正面向未来的设计,必须同时回应技术进步、可持续转型与员工体验三重挑战,唯有在三者之间取得平衡,空间才能释放出长期价值。

晶 | 仲量联行

智动办公中国区主席

在办公、消费与生活边界日益模糊的背景下,开发商与企业租户正从“空间资产”转向打造更具连接力与适应性的“战略平台”。设计实践也正朝以下三方面演进:

· 从人本出发,迈向影响力设计:关注空间对个体健康、团队氛围与社区归属感的实际影响,设计需融合心理学、社会学等跨学科视角。

· 从经验积累,迈向科学引领:AI工具与科学方法正深度融入设计流程,助力应对更复杂的使用需求。

· 从美学投入,迈向业务协同:设计将更紧密地服务企业战略,推动人才吸引力、运营效率与长期价值的全面提升。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