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悉尼奥运会的十环靶心到体育管理的广阔舞台,陶璐娜的转身诠释了一名冠军的蜕变与担当。2000年,她以气手枪金牌叩响人生新篇章,到如今身份变成上海射击射箭运动中心的管理者,她始终以“精准”为信条——赛场追求极致,管理凝聚共识。面对“00后”运动员的多元思维与科技浪潮下的选材革命,她以案例教学启迪新人,用智能指环量化潜能,在梯队建设中探索产业化未来。而荣耀背后,她也坦言事业与家庭的取舍之艰,直言“登顶者必承遗憾”。本期《她说》专访,走近这位奥运冠军的管理哲学与人生信条,看她如何以科技与经验为翼,助力更多子弹命中时代的靶心。
奥运金牌:人生转折点与社会责任的起点
2000年,陶璐娜在悉尼奥运会上摘得气手枪项目的金牌,这枚奖牌不仅为她带来荣誉,更彻底改变了人生轨迹。“成为奥运冠军后,我接触到了过去无法想象的领域。”她回忆道。从受邀与朱镕基总理审议政府工作报告,到在人民大会堂面对数千人演讲,再到成为全国政协委员,陶璐娜坦言:“这些经历激发了我对培养更多冠军的使命感。”
金牌带来的不仅是光环,更是责任。她频繁与各行各业的精英交流,不断拓宽视野,坦言压力巨大:“如何超越其他行业,培养更多世界级运动员?这是我要面对的课题。”
射击运动:从活泼少女到沉稳冠军的性格锻造
年少时的陶璐娜活泼好动,甚至“夏天没穿过一条裙子”,但射击运动重塑了她的性格。“它让我变得细致、冷静。”她分享了一次家庭出游的细节:当孩子不慎落水时,她第一时间冷静提醒“救生衣能浮起来”,这种临危不乱的能力,正是射击生涯的馈赠。
射击不仅锤炼心理素质,更赋予她强大的抗压与抗挫能力。“运动员必须有一颗强大的心脏。”她强调,长期的团队协作与沟通也让她学会社交与共情,“这是体育带给孩子的隐形财富”。
从赛场到管理:团队凝聚力的新挑战
退役后,陶璐娜转型为体育管理者,挑战接踵而至。“当运动员只需管好自己,管理者却要协调整个团队。”她直言,不同代际成员的目标差异是最大难题:“有人追求满分,有人觉得及格就行,如何统一价值观?”面对“00后”运动员与“70后”教练的思维碰撞,她将目光投向“人的培养”——无论是选材还是训练,她坚信“目标一致才能走向成功”。
经验传承:案例教学与自主思考的平衡之道
丰富的赛场经验成为她管理的基石。她常以自身案例启发运动员:“我会告诉他们如何分析问题,但不会要求照搬我的方法。”她强调独立思考的重要性:“解决一个问题容易,难的是举一反三。”面对全运会名额竞争,她的建议朴素而务实:“把握每一发子弹,专注每一天训练。”
精准选拔:射击与射箭的共性与差异
作为目前上海射击射箭运动中心的管理者,陶璐娜对选材标准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唯一共通的要素是‘想成为冠军’。”她对比项目差异:步枪、手枪更依赖心理稳定性,而射箭与飞碟对体能要求更高。如今,科技正颠覆传统选材模式。她展示了一枚记录生理数据的智能指环:“心理压力、临场发挥都能被量化,未来选材将更精准。也希望将来人工智能、大数据,能帮我们筛一点人才。”
上海射击:科技助力下的梯队建设
上海射击人才体系已形成完整链条——从U12青少年赛到全国锦标赛,层层选拔与考核确保“苗子”不断涌现。陶璐娜特别提到“以赛代练”的价值:“有些选手训练出色,一上赛场就露怯,比赛是暴露问题的最佳试金石。”此外,激光射击俱乐部与长三角赛事正推动项目产业化,“体育消费与文旅结合,是未来的方向”。
生活剪影:工作狂的文旅观察与家庭取舍
被问及放松方式,陶璐娜坦言“几乎没有时间玩”。工作之余,她热衷观察创新活动:“逛美术展、市集,研究它们为何吸引人。”电影是她少有的消遣,悬疑片与《哪吒》这类国漫是心头好。
谈及事业与家庭的平衡,她直言“做不到”:“顶尖事业与完美家庭难以兼得,总要有取舍。”儿子正值初三,她却无奈“管得不多,只能任其野蛮生长”。这份坦诚背后,是她对职业的极致投入:“若想在某领域登顶,必然要承受遗憾。”
【结语】
从奥运领奖台到管理岗位,陶璐娜始终以“精准”为信条:赛场追求十环,管理聚焦目标,人生直面取舍。如今,她正以科技与经验为双翼,推动上海乃至中国的射击射箭走向下一个高峰。正如她所言:“冠军的使命,是让更多子弹命中未来的靶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