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保时捷(中国)汽车销售有限公司因在促销活动中虚构商品原价,被上海市浦东新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处以5万元罚款。这一事件迅速引发舆论关注,不仅因为保时捷作为全球知名豪华汽车品牌的“光环”,或许更因这件事情是否暴露出的营销诚信问题,也颇为值得关注。



保时捷

因“虚假折价”,保时捷中国被罚款5万元,官方客服称暂无法给出回应

根据处罚公告信息,2024年10月21日至11月4日期间,保时捷中国在天猫平台的“保时捷生活方式旗舰店”销售一款高尔夫参数图片)球车包时,标称“原价6119元,限时优惠918元,到手价5201元”。

然而,经市场监管部门核查,该商品从未以6119元的“原价”实际成交过。这种涉嫌通过虚构高价、制造“折扣”假象的行为,本质上是利用消费者对价格敏感的心理,诱导购买决策。

值得注意的是,保时捷中国方面称,“原价”指的是“厂商建议零售价”或“天猫店铺原定价”,但并未在页面中对此进行明确说明。



保时捷因虚假折价等被罚款

这一辩解并没有被认可。根据《明码标价和禁止价格欺诈规定》第十七条,经营者不得采用无依据或无从比较的价格作为折价基准,否则即构成价格欺诈。市场监管部门最终认定其行为违法,并责令整改。



保时捷被罚款

值得注意的是,根据《经济参考报》消息,针对此事,其联系了保时捷中国官方以针对此事进行了解。

不过,对此,保时捷中国客服人员表示:“目前暂时无法给出官方回应,需要进一步了解相关情况。”



客服称暂无法给出回应

事实上,保时捷中国的此次处罚,并非其在华因为“价格”问题陷入争议。早在2023年初,银川保时捷中心因“12.4万元帕纳梅拉”乌龙订单事件引发轩然大波。

彼时,官方解释为“价格输入出现严重偏差”。虽然官方进行了回应和解释,但是相关事件或许依然可能对保时捷产生一定的影响。

而此次虚假折价事件,是否更让公众质疑:为何一家以“精密工艺”和“高端服务”著称的豪华车企,会再度在价格问题上“翻车”,或许值得思考。



保时捷被处罚

市场警示:监管趋严与消费者觉醒,传统豪华当“敬畏规则和市场”

在一定程度上讲,此次处罚或许释放了明确的监管信号。近年来,中国市场监管部门对虚假宣传、价格欺诈等行为的打击力度持续加强。

2024年修订的《汽车销售管理办法》进一步明确了经营者义务,要求价格标示“真实、准确、完整”。

保时捷中国本“虚假这件”事件,或许在一定程度上为其他企业提供了警示。即便在数字化营销时代,任何“擦边球”行为都可能面临法律追责。



保时捷

同时,值得注意的是,国内消费者权益意识逐渐觉醒,或许也在倒逼企业规范经营。自媒体时代,价格不透明或虚假促销极易引发舆论反噬。

例如,此次事件中,保时捷高尔夫球车包的销售额仅为5201元,但如果造成了品牌声誉的损失,可能远非金钱可衡量。

尤其是在新能源汽车市场竞争白热化的当下,自主品牌正以更透明的定价策略和用户服务抢夺市场,传统豪华品牌若继续“不加注意”,是否加速用户流失,值得关注。



保时捷


本文结语:

保时捷中国的奔驰虚假折价风波,表面上看,或许是一次偶然的违规操作,并不值得过分关注。

但是,这是否也暴露了部分跨国企业在华经营中的“可能将价格营销凌驾于诚信之上”,或许也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当然,或许保时捷并不存在这种问题,只是一次“偶然失误或者违规操作”。

不过,在中国的“豪华品牌”们,或许要明白,真正的豪华,不仅在于产品的高端定位,更在于对市场规则和用户权益的尊重。

尤其是,在电动化与智能化浪潮中,传统豪华品牌若想守住市场份额,或许亟需从“价格游戏”转向“价值深耕”,以透明、诚信的营销体系稳固和提升消费者信任。否则,再耀眼的品牌光环,也终将在一次次“失误或误差”造成的信任透支中黯然失色。

在此,我们希望保时捷不断为用户提供更好的产品和体验,从而在国内车市获得更好的市场销量和发展前景。

最后,本文引用信息均来自企业公告、行政处罚文书及权威媒体报道等,仅供参考,具体以官方信息为准。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