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11月,蒋介石对陈布雷的死去异常悲哀,得知死讯时勃然变色,如丧考妣,他宣布停止正在举行的中央党部会议,立即驱车去陈住处。

蒋介石上楼走进陈布雷的卧室,一见陈布雷遗容,眼圈马上红了。他脱下帽子,在遗体前低头肃立片刻,然后伸出手想摸摸死者遗体,但有人将他扶到旁边一把靠背椅上坐下。



11月18日上午九时,陈布雷的公祭仪式在中国殡仪馆举行,蒋介石主持并率领国民党全体执监委员首先公祭,由司仪宣读蒋介石祭文,接着洪兰友宣读中政会祭文,继而总统府、中央政治委员会、首都记者公会等机关团体公祭。蒋介石送的挽额为“一代完人”。于右任送的挽联为“文章天下泪,风雨故人心”

12月10日,一代风云人物陈布雷被安葬在杭州南山九溪附近的徐村。

早年的陈布雷,才思敏捷,运笔如神,所作文章掷地有声,被誉为报界奇才。中年后的陈布雷感于蒋介石的知遇之恩,入蒋氏戎幕,他以一支生花妙笔,把蒋介石的各种意愿变成堂而皇之的“御旨”布告天下。陈布雷作为蒋介石的“文胆”,追随蒋介石长达二十二年之久,蒋介石的众多文稿出自他手。诸如北伐成功之后蒋介石的《祭告总理文》,在蒋介石五十大寿之际那篇《报国与恩亲》,1936年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的《西安半月记》,1937年中日战争爆发后的《告国民书》等,都是由陈布雷为之代笔写出的。陈布雷被蒋介石倚为股肱,成为须臾不可离开的人物。作为一个典型的旧式知识分子,陈布雷希望通过辅助蒋介石来实现自己的理想。这是陈布雷安身立命之所在。

然而,蒋介石决不是陈布雷所追求的那种“圣君”,当他看清蒋介石的所作所为,以及国民党政权的重重黑幕时,意识到国民党政权的崩溃无法避免,理论与现实之间的矛盾,使陈布雷无法解脱,最终选择了结束自己生命的这条路,想是眼不见,心不烦。



陈布雷对父母极孝,对“君”极“忠”。1927年初,蒋介石接见陈布雷后,就十分赏识陈布雷的才华,并且信赖他,重用他。陈布雷也有得遇明君之感,抱着“士为知己者死”的信条,竭尽全力地为蒋服务。但蒋介石不是“明君”,陈布雷虽佐蒋介石,但不能“平天下”。到1948年底,蒋介石政权败局已定。作为蒋介石的最高助手之一,陈布雷谋事失败,无脸再活下去,于1948年11月12日吞安眠药自杀,如同战场上的败军之将一样把死作为最后一次向蒋介石尽忠的机会。

在他临死前写的《临终留笔蒋总统书》,充分表达他对蒋“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诚。

陈布雷不想活下去并非一日之念,而是几天前就有迹象。生命的最后几天,他整日心神不宁,精神处于崩溃状态。他一反过去埋头桌案的习惯,往往神不守舍,静不下心来。公文还未批完,就去看报纸,报纸随手一翻,又去做别的事。手下人多次见到他夹着烟头边踱步边背诵社甫的诗句:“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他的秘书、副官都已觉察出他的反常现象,还通知他弟弟和上海王允默夫人前来劝说、开导。可谁都认为他是在为国民党的失败而担忧,没想到他要去死,故稍加劝说后就各自回去了。

真准备死的人,劝也劝不回来。

1月10日下午,陈布雷参加中央政治会议回来后,一反常态。往常是午饭后点上一支烟,与办公室里的助手们聊上几分钟就上楼休息。然而这一天竟然一谈就是两小时,从当年秀才落第到在《天铎报》替戴季陶写评论,及进侍从室后的要闻大事,听得大家兴趣盎然。回忆完往事,已近傍晚,陈布雷吩咐副官晚上不会客后就上楼休息。白天回忆使他可以不留遗憾的死去,晚上休息则是起草遗书了。第二天国民党中央党部举行孙中山诞辰84周年纪念活动,陈布雷请假未去,为死去做最后准备。上午理发、洗澡,午睡后先后有上海市长吴国桢和总统府军务局长陈芷町来访。客人走后,陈布雷和副官乘车前往玄武湖和中山陵,做最后的告别。



13日早上,以往7时许起床的陈布雷没有起床,房门紧锁着。9点侍从室来电话催开会,蒋君章回话说:“陈主任身体不好,今天还未起床。”近10点还无动静,人们感到不对头。陶永标从气窗翻进屋里,发现陈布雷已经僵硬地躺在床上。

蒋介石高度评价陈布雷:“畏垒(陈布雷笔名)椽笔,逾百万师”,“综其生平,履道之坚,谋国之忠,持身之敬,临财之廉,足为人伦坊表”。陈布雷之死,使蒋介石在四面楚歌之中,又增添了几分忧伤。

陈布雷的一生充满矛盾:他既是才华横溢的报人,又是蒋介石的御用文人;既有传统士大夫的操守,又深陷政治泥潭无法自拔。陈布雷有六男两女,长女陈秀、次女陈琏均为中共地下党员。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