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华北小麦正拔节,气象站却连发低温蓝色预警。田里的麦苗刚窜起新叶,夜里霜气一压怕要蔫下去。



老庄稼把式都知道,"春分麦起身,一刻值千金",可天公不作美。东北平原那边,大豆播种机刚下地,也得防着夜里返霜。村里王大爷蹲地头叹气,去年倒春寒让他家麦田减产两成。

乡农技站喇叭响了,说这次降温持续三天,最低到4℃。"盖地膜能挡点寒气,可咱这几百亩地哪来那么多膜?

"有农户犯难。其实老办法结合新法子最管用,比如喷施磷酸二氢钾抗冻。南方的早稻育秧田也得留神,阴雨寡照天最容易烂秧。

我个人觉得,提前关注15天的中长期预报特别重要。村里张婶前年听了广播提前灌了水,麦田抗住了倒春寒。现在问题来了,到底是等升温再追肥,还是趁降温前抢喷?



农技员说得明白,低温前3天施肥最能壮苗,别拖到降温后。

黄河流域的棉农也别闲着,棉种催芽要盯着天气预报。

"清明前后种瓜点豆",可低温天播种得加大用种量。有经验的农户早把草木灰备好了,撒在苗根能提温保墒。

但咱得知道,草木灰不能和铵态氮肥混用,不然肥效全跑了。西北灌区这阵子要留意大风,地膜覆盖后得用土块压牢边。去年有户人家膜没压好,大风一刮全卷到邻村地里了。



现在最紧要的是,赶紧把防冻物资拉回仓库,别等下雨再跑腿。镇上农资店这两天挤满了人,磷酸二氢钾和芸苔素卖得最快。有人担心买贵了,其实农技站有补贴,打电话就能预约配送。

咱种地靠天吃饭,但也得主动出招,不能干等着老天爷开恩。就像玉米育苗,低温时在棚里挂几盏白炽灯,能增温2℃呢。不过要提醒大伙,用电设备得检查线路,别引着了棚膜。

最让人操心的是山区梯田,地势低的地块容易积冷霜。那里的农户得半夜起来巡田,发现结霜就点火熏烟。年轻人嫌这法子费工夫,可老一辈说,熏烟比啥都见效快。

到底是相信土办法,还是全靠科技手段?



其实两者结合最靠谱。现在给大伙列个急茬:明早先查麦田墒情,中午前报给合作社。缺墒的地块抓紧浇小水,别大水漫灌,免得地温降得更快。

育苗棚的通风口傍晚前必须关上, sunrise前再开半小时透气。对了,家里有烘干设备的,把备用种子再晒一遍,防潮防霉。

有人可能想问,万一苗冻坏了咋办?别忘了还有补种保险。去年邻县就有农户靠保险赔了钱,及时改种短季作物没亏钱。

咱种地就得有两手准备,既要防着眼前的低温,也要想好退路。



最后说句掏心窝的话,天气再难琢磨,咱心里得有本种地的时间表。

该播种时别等天晴,该防冻时别图省事,日子才能过得稳当。到底啥时候能盼来真正的暖春?咱且盯着天气预报,先把眼下的活做好。

记住了,地不亏人,你糊弄它一时,它就冷落你一季。今儿起,该盖地膜的盖地膜,该喷叶面肥的喷叶面肥,别耽搁!要是拿不准主意,赶紧给村农技员打电话,他们24小时在线。

这低温天就是场考试,咱庄稼人得把应对的招术全使出来。

等过些日子再看,精心管护的地块,麦苗肯定绿油油的往上窜。

说到底,种地没有捷径,跟着节气走,盯着天气变,手里才有粮。就像老辈人说的,"人勤地生宝,人懒地长草",这话到啥时候都不假。现在咱就撸起袖子干,等麦收时收个满仓,比啥都强!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