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巴达成停火协议之后,印度为挽回颜面采取了哪三项举措?这些举措又向外界传递出何种信号?巴基斯坦外长选择此时访华,这背后又有着怎样的深意呢?
尽管印巴双方已实现停火,但在局势方面,印度仍接连推出三项措施。
第一个举措,为了“自我陶醉”,部分媒体惨遭印度方面封禁。
在印巴空战期间,有消息称巴基斯坦飞行员驾驶歼 - 10CE战斗机成功击落了印军多架军机。此消息经媒体披露后,瞬间引发了舆论的广泛关注。
就纸面实力而言,印度本占据明显优势,然而这样的战果却让印度颜面尽失。在中方媒体对此进行报道后,印度总理莫迪在国内大肆宣扬“胜利”,并举办庆祝活动。莫迪政府向马斯克施压,要求在印度境内屏蔽掉了中国两大官媒新华社和《环球时报》的X平台账号。理由是,该报在印巴军事紧张局势中传播未经证实的消息。值得一提,除了新华社和《环球时报》外,土耳其媒体TRT也获得印度同样的待遇。
不得不说,莫迪此举无疑是铁了心要麻痹印度国内民众,因为莫迪想要继续“赢下去”,但这种做法不过是自欺欺人罢了。因为除了被其封禁的这些媒体,还有众多其他媒体在如实报道事件真相,其中不乏西方媒体。纸终究是包不住火的,现在印度议员们直接在议会大喊“阵风战机像受伤小鸟被击落”。
而且,就在近日,中国官方媒体也对外证实了歼 - 10C在空战中取得的战果。随着这一消息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知晓,莫迪这种看似“聪明”实则愚蠢的做法,终将成为全世界的笑谈。
第二个措施,是印度向克什米尔地区大幅增兵。
据法新社5月17日报道,印度方面17日表示,将重新部署退伍军人至印控克什米尔地区担任安全警卫。印度政府新闻稿显示,查谟和克什米尔地区政府通过了一项“动员退伍军人保护联邦领土关键基础设施的提案”。据估计,印度已在这片争议地区部署大约50万名士兵。印度和巴基斯坦这两个拥核邻国之间爆发的多次冲突都以克什米尔地区为焦点。
在印巴双方达成停火协议的敏感时期,印度此举背后的意图不言而喻,无非是企图借此手段来凸显印军所谓的“优势”。
回顾此前印巴之间的空战,印军不仅未能占得丝毫便宜,反而沦为全球民众茶余饭后的笑柄。尽管莫迪政府为控制舆论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但纸终究包不住火,相关消息还是逐渐为大众所知。于是,为了挽回颜面,莫迪决定派遣大军前往克什米尔前线支援。
这一行动的实际意义实在有限。要知道,印度全国海陆空三军的总兵力加起来也不到150万人,此次却直接派出超过三分之一的兵力驻守克什米尔,这无疑是一场高风险的豪赌。从之前的印巴空战中就能清晰看出,巴基斯坦已牢牢掌握制空权。即便印军发动地面进攻,巴基斯坦也完全有能力对其造成有效打击。
倘若印度在这场对峙中遭遇失败,莫迪不仅会颜面扫地,国家的防御力量也将遭受重创,这是莫迪绝对不愿看到也无法承受的后果。所以,莫迪此举更多是摆出一种姿态,试图向外界传达这样一个信号:印度并非无力与巴基斯坦抗衡,只是不愿轻易挑起争端。
第三个措施,印度智库开始对外散布消息,宣称在印巴发生交火事件之前,中国曾助力巴基斯坦对卫星和雷达系统进行升级。
印度花大价钱买的法国 “阵风” 战机,每架两亿美元,本以为能在战场上威风一把,没想到被中国造的歼 - 10CE 打得找不着北。印度民众也渐渐知道了真相,对政府的质疑声越来越大。印度智库赶紧出来给政府 “擦屁股”。
5月18日,新加坡《联合早报》援引印度某智库的说法称,早在印巴空战打响之前,中国就已协助巴基斯坦完成了两项重要部署:一是助力巴方对雷达系统进行重新部署,二是调整针对印度的卫星监控布局,为巴方提供情报方面的支持。该智库认为,正是得益于中国的这些“助力”,巴基斯坦才得以在冲突中占据优势。
此外,还有媒体报道称,印度军方有泄密文件流出,文件中指出印控克什米尔地区发生的恐怖事件,竟是莫迪为了提升自身支持率而自导自演的一出“闹剧”。倘若该文件内容被证实属实,那么莫迪此次恐怕将声誉扫地。
值得注意的是,在印巴局势剑拔弩张之时,巴基斯坦专机径直飞往中国。据媒体披露,巴基斯坦外长已于19日抵达中国展开访问,且此次访问为期三天。这一消息迅速引发舆论关注,一些外媒记者趁机挑事,向中方发问,询问巴方此次访华是否与印巴局势相关。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回应道,巴外长此次访问彰显了巴基斯坦政府对发展中巴关系的高度重视。可以说,中方的回应十分得体,既未落入外媒记者预设的陷阱,又巧妙地向外界传达了中巴关系的紧密程度。
不得不说,印巴局势发展到现在,是非公道大家都看在眼里。莫迪从刚开始的高调表态,到向中方媒体下手封锁消息,都说明了一个现实,就是“大国梦”距离印度还很远很远。如果莫迪还是陷入在俄乌冲突中被各方拉拢不能自拔的话,那强大的印度只能存在于莫迪的梦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