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蒋孝勇带着病体踏上大陆土地时,没人想到,这趟旅程会牵动着蒋家、台湾乃至整个两岸关系的脉络。
蒋孝勇,作为蒋介石的嫡孙,蒋经国的长子,在生命尽头前试图完成一个家族的“落叶归根”愿望,却最终铩羽而归。
1996年初秋,民航机降落后,一位中年男子出现在舷梯上。他是蒋孝勇,蒋家第三代,蒋介石的嫡孙。
陪同他的,是长子蒋友柏。此行不公开、不张扬,甚至连台北的亲人都不知情。
蒋孝勇这次来大陆,有两个目的:一是求医问药,试图用中医对抗癌症;二是筹划一个巨大的决定:将祖父蒋介石和父亲蒋经国的灵柩,归葬大陆。
这个念头早已有之,并非临时起意。
蒋家人一直有个梦——回大陆、葬故土。尤其是在李登辉执政后,蒋家在台湾的政治地位日渐边缘化。蒋介石铜像遭泼红漆、被断头、被当门神放在厕所门口,种种荒诞让蒋家人痛心不已。
蒋孝勇去看祖母宋美龄时,老夫人也明确表达过心愿:“如果你祖父能回大陆,就葬在紫金山或者溪口。至于我,我愿葬在我母亲身边,或者与你祖父同地。”
这番话,是蒋家的老人对归根的最后安排。
其实,早在1993年,蒋孝勇的嫂子徐乃锦就曾先行一步回到奉化探亲,引起不小关注。蒋孝勇的内心也早已动摇。
蒋孝勇并没有告诉蒋纬国这次大陆之行的所有计划。蒋家不是铁板一块,内部矛盾、猜疑一直存在。
蒋纬国长期希望自己成为“蒋家回归大陆的第一人”,并非只是思乡,更有政治考量。他曾试图从俄罗斯转机悄然抵达大陆,却被台媒识破而作罢。
而蒋孝勇这次直接飞来大陆,祭祖、治病、商议移灵,多重动机全在一身,令蒋纬国如坐针毡。他原本以为自己可以抢得“头功”,没想到被后辈抢先。
所以,在1996年7月8日,蒋纬国急匆匆在国民党小组会上正式提出“两蒋移灵”计划,要求党中央成立委员会,展开筹备。
这个公开动作,一方面是政治抢位,一方面也将此事从家族层面推向政治高台——而这,恰恰成了后来一切阻力的开端。
移灵的事一经提出,迅速引起全岛热议。
国民党内分成两派:一派支持移灵,认为落叶归根本就是中华传统;另一派则犹豫甚至反对,担心这是政治冒进。
最刺眼的反对者,是章孝严。
他是蒋经国的私生子,后来才认祖归宗,却在党内公开表示:“蒋介石在台湾生活了26年,蒋经国也有39年,和台湾民众早已是一体,何来‘不被尊重’之说?”
这个发言,让蒋孝勇气得直言:“他有什么资格谈蒋家的事?”
其实,从1995年起,蒋孝勇就明显察觉:台湾当局对蒋家极不友好。“去蒋化”行动连绵不绝,民进党态度暧昧,李登辉更是明里暗里推动“本土化”。
而对于两蒋来说,连身后的清静都无法得到保障,祖先的安宁成了一场政治角力。
面对舆论喧嚣,党内混战,蒋孝勇终于站出来开了个非正式记者会。他不再隐忍,大骂蒋彦士、怒斥章孝严。
并说出两句震撼人心的话:
“两蒋的遗骨,比起留在台湾被自己人鞭尸,还不如移灵大陆!”
“移灵应是很单纯的事,但现在似乎把它太政治化了。”
他清楚,“国民党早已不是过去的国民党”。李登辉的时代,不再有蒋家的地位,也不再有真正的“统一思维”。
而讽刺的是,李登辉却要求成立“研究小组”,最终给出两个方案:一是立即移灵,二是先国葬,等统一后再谈归葬大陆。
而这个“拖延式”的第二方案,最后得到了宋美龄的“同意”。
蒋孝勇知道这意味着什么。当宋美龄签下“同意”两个字的时候,一切都结束了。
这不仅是老夫人的态度,也是蒋家在台湾现实的投影。他不得不接受这个安排。可是命运却没有再给他多少时间。
1996年年底,蒋孝勇病重去世。
而他的叔叔蒋纬国,一年后也相继离世。两个最积极推动移灵的蒋家男人,就这样相继倒下。
更诡异的是,此后几年内,凡是主动提出或推进移灵者,几乎都在短时间内离世。
1997年,蒋彦士重提移灵,次年去世;
2004年,蒋方良提出迁葬“五指山”,当年即病逝;
2005年,徐乃锦主持动土,也在一年后去世。
台湾媒体甚至称之为“蒋家移灵诅咒”。当然,这更可能是命运的巧合和历史的讽刺,但这也从另一个侧面揭示了:蒋家的“归根梦”,终究是回不去了。
蒋孝勇走了,蒋纬国也走了。宋美龄最终于2003年在纽约病逝,埋在美国大地上,蒋方良葬在台湾,蒋经国依然停灵在慈湖。
蒋家四代人,横跨中美台,却没有一个人真正“入土为安”。
“落叶归根”这件事,成了蒋家最难实现的愿望。也成了一个象征,象征着那段国共恩怨的尾声,也是两岸迟迟未解的现实剪影。
蒋孝勇最后一次发声,说的仍是那句话:
“我们不过想回家,仅此而已。”
他说得再平常不过,可是对蒋家来说,“回家”竟成了最遥远的事。
《蒋家秘史》,作者:张育华,台北中时出版社,2005年版
《宋美龄与蒋氏家族》,作者:汪荣祖,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201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