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广东,有这样一个村庄,外表与众不同,大门紧闭、庭院精美的欧式别墅鳞次栉比,却空无一人。村口杂草丛生,只有零星的狗吠和鸟鸣声。令人难以置信的是,这里所有的“村民”,其实早已举家移民海外,甚至大多数人已在加拿大生活了几代人。几十年过去,他们却依然愿意为故乡的宅基地斥巨资盖起别墅,村里却常年无人居住。
一、
广东开平被称为中国著名的“侨乡”,这里曾经有一批早年出国谋生的华侨。位于开平市郊区的这个“加拿大村”,本名耀华坊,距离市区不过十几分钟车程。乍一看,这里和一般的岭南乡村很不一样:村里没有泥墙瓦房,取而代之的是风格各异的欧式洋楼。红顶白墙、弧形拱窗、雕花栏杆,有的还有小花园和泳池,整齐地排列在水田边缘。
村子里很少看到本地人,偶尔有打扫卫生的老人,更多的是外地游客和摄影爱好者。村口的路边,不时有几辆外地牌照的车停着,大家大多是慕名来看“广东最美侨村”的。可再往里走,别墅虽然保持着完好,但门窗紧闭,院落杂草丛生,有的楼房门口还挂着生锈的锁。
不少第一次来的人都很纳闷:这么漂亮的房子,为什么没人住?一问,才知道,村里真正的主人其实都在万里之外的加拿大。70多年前,这里大多数青壮年开始外出谋生,最远漂洋过海到了北美,等再回来时已经是海外华侨。改革开放以后,村里几乎每家都有人移民加拿大,不少人举家迁走,村子逐渐“空心化”。到21世纪初,这里已经成了名副其实的“无人村”。
但真正令人惊讶的是,许多海外村民并没有放弃自己的故乡。哪怕在加拿大买了房、落了户,生活安稳、孩子也不说粤语了,但每当手里有钱,第一件事不是回国定居,而是花重金回村建一幢新房。有些人甚至几十年没回来,但只要听说家乡有人翻新别墅,自己也要托人打听、出钱设计装修一番。
据村里仅存的老人讲,现在村里房子,九成以上主人都在国外,近三分之二都移民到了加拿大。有人在外做生意发了财,就把国内的老房推倒,换成欧式大别墅。2010年以后,甚至有几户人在加拿大做了几代人,已经没有直系亲属住在开平,但每年还会通过亲戚托人打扫老宅,偶尔回来看看。
二、
开平侨乡的“空心村”,与中国许多内陆“空心村”最大的不同在于,村民是主动地“全家迁徙”。追溯历史,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起,广东开平、恩平、台山等地因生活压力大、机会有限,不少青壮年出国淘金。当时南洋、北美成了“打工者的天堂”,家乡流传一句老话:“行船、打铁、出国,家家都出过人。”
“加拿大村”这一带更是如此。很多家庭最早的“开路人”出国后,靠苦力、洗衣、餐饮、建筑一点点攒下积蓄,再逐渐把亲戚、子女接出去,几代人慢慢在异乡扎下根。改革开放后,出国移民更加容易,最终形成了一个全村大部分家庭都定居海外的特殊现象。
然而,虽然人走了,根却还在。许多移民在国外立足后,第一时间想到的是在老家盖栋新房。为什么?许多老人说,这是一种“归属感”,也是华侨最深的乡愁。海外再好,故土难忘。村里每一户人家,哪怕移民几十年,每逢清明、春节,都会托人回村祭祖。哪怕一辈子不再回来,也要在老家修一座新房,把祖宗的名讳刻在大门口。
正是这种“离乡不离根”的情感,催生了村里风格迥异的欧式别墅。许多房主请来中加两地的设计师,甚至有从加拿大直接进口材料,再请本地师傅按“洋房”标准建造。大家比拼的不只是房子有多大,更是比拼“谁家更讲究、谁家更有面子”。于是,“空心村”反而成了建筑风格最丰富、建筑质量最好的村庄。
只是时间过去,老一代人渐渐老去,下一代、第三代在加拿大长大,对中国的记忆已逐渐模糊。许多别墅平时空着,只有春节、清明、婚丧嫁娶时,偶尔会迎来加拿大回来的主人。每到这个时候,村里久违地热闹起来,楼上楼下挂起红灯笼,鞭炮声、粤语、英语、普通话夹杂在一起。但节日过后,洋楼又回归沉寂。
有些房主甚至表示,“我们在加拿大是加拿大人,在中国却是外地人。”几代人的流动,让这批别墅成了一种特殊的乡愁地标,既象征着成功与荣耀,也见证着时间和文化的断层。
三、
这些欧式别墅如今成了“空心楼”,背后其实也有不少现实的尴尬。村子地处郊区,经济开发区不断扩张,周边不少村落都拆迁变成新城区,而耀华坊始终没有被征用。村民在外生活安定、收入不低,老宅反而成了身份和家族的象征。可随着房子年久失修,维修难、管理难,成了横亘在“无人村”面前的一道坎。
很多人关心:这些别墅以后怎么办?不少房主的子女、孙辈,已经在加拿大定居,几乎不会回来继承。海外华侨一代代减少,年轻人多数更关心加拿大的生活,对祖屋没有太深感情。等到老人百年后,许多别墅很可能将无人认领,只能作为历史遗迹被保存。
与此同时,地方政府也看到了“无人村”的新机会。近年来,开平以“世界文化遗产”身份申报碉楼、洋楼建筑,吸引了不少中外游客。耀华坊所在的“加拿大村”也被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每年都会有海内外华侨、旅游团队、摄影师慕名而来,村里也举办过乡村音乐节、华侨文化展览等活动。
但现实并不容易:产权复杂,楼房长期无人管理,卫生和安全隐患多。要真正让这些别墅“活起来”,既要保护好建筑本身,也要搭建起华侨与本地的桥梁。部分华侨后代愿意把房子租给游客,尝试“民宿经济”;有的则联合亲友修缮祖屋,希望以后有机会养老、回国定居。但总体来说,“无人村”的生活气息,远远不及繁华的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