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民经历的高压性质,让此题材电影往往比普通惊悚片更令人不安,洛伊德·李·蔡的《幸运之路(Lucky Lu)》便是如此。影片设定在纽约唐人街,以摄影指导Norm Li捕捉到的迷宫般的巷道与房间构成。
这部长片首作围绕名为Lu(张震饰)的华人送餐员展开,他多年远离妻女,终于攒够钱买下一套三人公寓,准备迎接家人来到纽约。
然而,尽管影片名为“幸运之路”,Lu却仿佛中了诅咒。在家人抵达前数小时,他的电动车被盗,房东也将他赶出公寓。突然失去一切的Lu不得不与时间赛跑,以防止他的生活分崩离析。
与时间赛跑,这并不是要把《幸运之路》定义为一部动作片。表面上看,这是对导演2022年短片《老样子》的长片改编。该短片为一场西西弗斯式斗争的紧凑版本,也曾在戛纳首映并在各大电影节斩获殊荣。
《幸运之路》同样深受他另一部短片《王朝倒闭》的影响,该片讲述了一名七岁的华人女孩在纽约奔波的故事。与这部影片一样,《幸运之路》不仅聚焦主角残酷的日常生活,也关注被他疏远的孩子如何适应成人世界。
当Lu的女儿Queenie(Carabelle Manna Wei饰)主动陪伴父亲穿过城市时,影片基调从前半部分的焦虑快速变得缓慢而有感染力。李·蔡的电影独特之处也在于捕捉这些克制。
《幸运之路》避免了煽情和冗长的解释,精简的剧本与自然的摄影风格相辅相成——在一定距离之外拍摄令人心碎的交流,仿佛害怕打扰这些漂泊者的生活。这种风格与最近另一部关于纽约华人社区的长片首作,曾佩裕执导,同样由Li掌镜的《蓝色太阳宫》相似,都以低调的笔触给予角色一种富有同情心的尊重。
在前往戛纳电影节之前,李·蔡坐下来谈论了这部电影的起源、他作为商业导演的背景如何影响电影的视听语言和节奏,以及他与张震的合作。
《幸运之路》海报
文字:Leonardo Goi
翻译:郑欣晴
排版:妖妖
责编:刘小黛
策划:抛开书本编辑部
未经允许,禁止转载
01
采访
Interview
Q
Filmmaker:
是什么让你意识到自己还没讲完Lu的故事?我很好奇你觉得短片《老样子》中还有哪些方面需要挖掘,让你想要把它扩展成长片?
蔡:
这是个好问题。《老样子》的想法是在最后一刻出现的,整个制作过程非常迅速。我们拍它仅仅是因为我们想要拍,有一种强烈的讲述这个故事的冲动。但是,当我写完它,把它送到电影节并在戛纳首映后,有些东西仍然挥之不去。我喜欢这个角色,并且热衷于进一步探索他,我想创造一个在道德与情感上更复杂的陆。我认为《幸运之路》中的很多情节是基于我生活中见过或听过的事情,此外的部分推动力,是电影史上对移民的传统呈现方式。目前关于移民的电影并不多,因此以一种情感上诚实的方式呈现Lu是至关重要的。
Q
Filmmaker:
《幸运之路》严格意义上说是《老样子》的长篇扩展,但这部电影也大量借鉴了你的另一部短片《王朝倒闭》。这三部作品仿佛存在于同一个电影宇宙。你如何看待它们之间的关系?
蔡:
我喜欢你这么说,我自己也认为它们在同一电影宇宙中…(笑)。我不确定有多少观众看过前两部短片,但《幸运之路》确实是这两部的融合,它们都是源于我对探索唐人街某些角色的强烈兴趣,这是一个在电影中我鲜少看到的群体。我的意思是,纽约一直都是各种故事的背景,但我希望从两个截然不同的视角去呈现移民经历。一方面是Lu的世界,像《老样子》里呈现的,非常冷硬;另一方面是Queenie的世界,她带有《王朝倒闭》中年轻主角同样的俏皮与活力。
《幸运之路》最初可能是基于《老样子》的扩展,但我希望再次拥抱那种儿童的视角,这是创作的主要动力。但我也需要更多的戏剧张力来支撑90多分钟的叙事,因此我加入了妻子与女儿即将从中国到来的情节,以及他们抵达前一晚一切突然崩溃的戏剧设定。你或许会联想到《偷自行车的人》,但我真的想稍微颠覆一下——我不希望重复那部电影的结构,我认为Lu这个世界上最倒霉的人物本身就构成了一个强大的叙事引擎。
《王朝倒闭》海报
Q
Filmmaker:
这部电影几乎带有一种惊悚片气质,特别是在开头阶段,Lu必须迅速行动以避免生活瓦解。
蔡:
我明白你为什么会这么想,这部电影确实有一种惊悚片的节奏。滴答作响的时钟,不断响起的电话,Lu周围的一切都在飞速发生。但我并不打算故意将惊悚片类型与移民经历结合起来。更简单地说,这是我的一种个人趣味:我喜欢并希望制作那种具有某种情感驱动力的电影,而不仅仅是依靠情节推动故事。
但我也认为,陆和他的家人属于一个无形的工人阶级,在美国拍摄的电影中很少被探索,这使我格外渴望研究这些边缘群体。我的父母也是移民,他们为了抚养我们而努力工作。这意味着我能同时与Lu和Queenie产生共鸣:我能理解Lu的痛苦,也懂从儿童视角看待这一切的感觉,只有长大后才意识到父母为了生存所经历的一切。
Q
Filmmaker:
你的影片并没有通过重大的戏剧性情节或者直白的对白来推动情节。你把阐述替换成更精炼的台词,比如Queenie第一次见到疏离多年的父亲时说:“爸爸看起来已经不像爸爸了。”你能不能谈谈你的写作,以及你在整个过程中观察到的那种克制?这让我好奇最初的剧本是否要厚很多。
蔡:
你提到的那句台词也是我的最爱之一,你的确说对了:一开始这个故事要庞大得多。但说实话,我对冗长的解释过敏。影片中有些地方我仍觉得有点解释过多,但这些对于传达关键信息是必要的。Denis Villeneuve曾说,如果他能拍一部完全没有对白的电影,他一定会去拍。我也是这么想的。
我热爱电影语言——影像、声音与氛围可以用来讲述故事,而无需完全依赖文字。而且,我也不觉得自己擅长写对白(笑)。所以只要有机会尽量减少对白,转而用其他方式推动故事,我都会这么做。我热爱那些不轻视观众的电影,让观众与角色一起填补故事空白,自己去摸索意义。
我喜欢省略法,尽管这部影片并没有省略,因为故事仅仅发生在48小时内。不过我的下一部电影会更频繁地跨越时间线。我很开心你感受到了影片的克制,这是我的初衷。最初剧本的确厚得多,在经过多轮反馈后,我把它删减了,到拍摄剧本阶段仍然稍显臃肿。当然,到了剪辑室后又进一步精炼了。
《幸运之路》剧组
Q
Filmmaker:
有拍摄广告的背景,我想知道你认为这种经历是否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你拍摄故事片的方式。作家Salman Rushdie曾多年担任广告撰稿人,他经常谈到这段经历如何塑造他的写作风格。你是否也有类似的感受?
蔡:
这是另一个好问题。我记得大卫·芬奇也说过类似的话:拍摄音乐录像或广告所受的训练无可避免会影响到叙事电影的创作。这是真的。拍广告迫使你必须在非常短的时间内表达很多内容。你需要高效处理场景的每个元素,而不是为了停留而停留。到现在为止,我已经熟悉这种创作方式,但我不会说我最擅长的是节奏迅速的15秒广告。
即便作为广告导演,我本质上仍然是个讲故事的人。但广告工作教会了我如何用更少的元素讲述更多内容。我热爱场面调度,喜欢在画面中精心安排演员位置,透过演员在镜头中的移动来讲故事。这些正是通过大量拍摄广告并试图用一个镜头讲述某些细节而训练出来的。我觉得这些技巧都在潜意识中渗透进了我的写作与拍摄方式中。
Q
Filmmaker:
能否谈谈你选择用胶片拍摄的原因?
蔡:
我来说,从一开始就没有商量余地。每个制片人都试图劝阻我,但我很幸运有Norm Li作为我的摄影指导——他是真正的大师,一切都在胶片上拍摄。所以当世界上最棒的摄影师之一就在我身边时,我怎么可能选择不呢?幸运的是,制片人支持了我们的决定,尽管从经济角度看,用胶片拍摄并不划算。但我相信每个用胶片拍摄的导演都会这么说:胶片有一种永恒的感觉。我倾向认为,如果你在十年后再看这部电影,它会比现在任何流行的新镜头拍摄更永恒。
还有一个事实是,胶片以一种数码相机无法模仿的方式捕捉纽约的纹理。《王朝倒闭》则不同,我们用数字拍摄,它有着自己的视觉呈现,因为数字摄影机带来的清晰度非常适合儿童的视角。我怀念在《老样子》中用胶片捕捉城市的方式。我一直在犹豫使用16毫米还是35毫米胶片,起初更倾向于后者。
因为我想要更锐利的东西。我希望电影看起来不像明显地用胶片拍摄,但依然保有胶片的质感,不知道你能否理解我的意思。我们为此犹豫了一阵子,但35毫米胶片的成本确实比16毫米更高。最终我们拍了一些测试镜头。我告诉Norm我希望它能更干净、更锐利。我不想刻意提醒观众这是用胶片拍摄的,我只是希望画面能传递出那种感觉。当我看了镜头后,决定用16毫米胶片。
洛伊德·李·蔡
Q
Filmmaker:
我们刚刚谈论的克制似乎也体现在视觉风格中。一些影片中最亲密、最令人心碎的交流经常是从一定距离外拍摄的。这种选择带有一种尊重;我们不是入侵者,而是幸运的旁观者。
蔡:
当我看电影时,如果影片没有用各种摄影技巧或其他特效来强迫我产生情感反应,那样的电影反而会更打动我,我希望《幸运之路》也能达到同样的效果。我希望影片尽可能诚实地陪伴着角色,而不是诱导你产生任何你本不会自发产生的情绪。当然,最后有些时刻会倾向于这一点,我可能仍然在某种程度上试图引导观众。但总的来说,我喜欢坐下来观察,不去强行推动某种情绪,而是让它自然产生。
这种克制可能是与拍摄广告最明显的不同之处,广告完全追求视觉冲击,每一帧画面都必须尽可能完美。而我想要的恰恰相反,没有华丽的灯光,没有花哨的运动镜头——这并不是说我不希望镜头具有电影质感或美感,而是我宁愿不强求它,不过度操控观众的情绪。
Q
Filmmaker:
配乐方面是否也基于相同的理念?你谨慎使用非叙事性的音乐,有时配乐仿佛直接来自城市本身。你与作曲家Charles Humenry的对话是如何启发你的?
蔡:
我喜欢Charles的配乐。他刚刚在昨天用现场乐队完成录制,我相信这种方式会让效果更好。但同样的,我不希望它过于推动情绪,它的作用仅仅是提供某种支撑。最初我甚至想完全不使用音乐,拍摄一部类似达内兄弟的电影,配乐仅使用叙事性音乐。但当我决定将孩子引入故事之后,情况发生了变化。我不想透露太多Lu的家人抵达纽约后的故事发展,我更希望把它当作给观众的惊喜。我觉得音乐在那个节点后产生了变化。
影片第一部分的音乐似乎在增强Lu的希望——他的家人正乘飞机前来,一切似乎逐渐走上正轨。但当事情开始恶化,影片变得非常安静。后半部分只有一些简短的音乐,没有更多。我告诉Charles,我想创造一个人们能记住的主题,我想他做到了。我想到《月光男孩》和《假如比尔街可以作证》,以及《花样年华》中反复出现的《Yumeji’s Theme》,这对我们来说是很大的启发——我认为这种重复非常有力量。达内兄弟能拍出没有任何音乐的杰出电影,我喜欢这一点,但我觉得《幸运之路》需要配乐,以便在音乐和情感上捕捉孩子的视角,以及她穿过城市时的内心体验。
《花样年华》海报
Q
Filmmaker:
能否谈谈你的演员阵容?我想知道你和张震的合作是如何开始的,以及是什么让你认为他非常适合Lu。
蔡:
张震一直是我们的第一人选。我从青少年时期起就开始关注他的作品,能与一位我视为传奇的人合作实在不可思议(笑)。我之前从未与这样重量级的演员合作过。我们把剧本交给他的经纪人,然后他的经纪人转交给他。他读完后就同意了。但整件事始于几次Zoom通话。我甚至专程飞去见他,闲逛了一整天。我觉得让他了解我很重要。不过那次见面我时差反应严重,因为我们在我落地的当天见面——当时在亚洲,我完全处于晕眩状态。但最后我们聊了十个小时,那次经历很超现实。
我们随意地喝咖啡、吃午餐、聊剧本,聊完我以为终于可以回去休息了,结果我们又出去吃晚餐,又聊了四个小时。当时我筋疲力尽,只想瘫在座位里,但又不得不集中精力,努力说服他来演这部电影。但说实话,张震真的非常大方,全身心投入到这个项目中。
Q
Filmmaker:
Lu是一个非常简洁的角色,而张震表演中最引人注目的或许是其肢体表现。他的步伐、手势、表情——角色大部分的表达都依靠他的身体语言。你能谈谈如何构思Lu这个角色,以及整个过程中你们是如何合作的?你给张震和Carabelle Manna Wei提供了多少即兴发挥的空间?还是你对每个场景都有严格的设计?
蔡:
嗯,张震是在拍摄前一周才到的,所以我们并没有多少时间深入研究。没有松散的排练环节,他自己完成了所有准备。他出现在片场时让我震惊。他的小跑步伐、独处时的状态,以及在家人面前的变化——这些细微的差别全都出自他自己的设计。我一开始只告诉他,Lu是个戴着很多面具的人,他可以融入并适应周围的任何人。我觉得张震很喜欢这种角色的肢体转变,但最终的表演效果完全归功于他自己。
至于Carabelle,她之前完全没有表演经验,她只有7岁,我觉得她是个不可思议的发现。我很庆幸找到了她。在拍摄前,Norm和我花了两个多月列出所有内容,每天坐下来逐一讨论场景,最终没有太大的偏差。
我讨厌故事板,所以只简单画了一些场景布局图,并在谷歌文档中列出镜头清单。虽然现场需要做一些适应,但整体上我们对于拍摄的镜头都非常严格,不会过度拍摄。我们有明确的设计,但在这些约束下,演员们仍可以略微调整,我们会适应他们的意见。Carabelle的表演完全是按照我们的指导,作为一个非专业演员,她太不可思议了。张震则相反,作为一名老手,他驾轻就熟,经常会带来自己的想法。事情虽然有时会发生一些变化,但不会太剧烈。
《幸运之路》剧照
Q
Filmmaker:
你对纽约的呈现方式也让我很感兴趣。你回避了一切标志性景点,将唐人街拍成一座由巷道、走廊、公寓构成的迷宫。仔细想想,这也是一种克制。
蔡:
这是另一件没有商量余地的事,我很高兴你有这样的感受。我知道我们要在纽约拍摄,但我不想有任何明确的的地标——我不想看到帝国大厦、自由女神像,或者任何可能与这座城市联系在一起的东西。如果你不知道背景是纽约的话,你甚至可以想象这是另一个大都市。我喜欢你用了“迷宫”这个词。我们在拍摄城市时,强调了那种幽闭恐惧的感觉,到处都是墙壁,没有空气可以呼吸。
整部电影唯一的开阔视野,就是你在最后看到的那扇窗户,整个过程始终处于一种压抑窒息的状态中。有时候我们碰巧发现了一些令人惊叹的拍摄地,然后意识到我们不能使用它们——它们太漂亮了。我想要回避单纯为了美感而选择的场景,每个地点、每个镜头都必须服务于我们希望传达的特定感受。拍广告时你需要做相反的事:只是在追逐美丽,这与我想用这部电影做的事相反。
Q
Filmmaker:
你刚刚凭借剧本《Yakult Ajumma》获得了2025年TIFF-CBC电影年度最佳编剧奖。如果你现在不方便谈论它的话完全没问题,但这会是你的下一部电影计划吗?
蔡:
是的,我很想拍那部电影。它已经准备好了,我希望《幸运之路》在戛纳首映后能引起一些关注。不过,我真的很期待,《Yakult Ajumma》的故事发生在首尔,更像是一个韩国故事,但仍然讲述着另一个被忽视的服务行业人员——不过呈现方式会截然不同。它将更像一部悬疑惊悚片,同时也是对母亲身份的一种刻画,但风格上会比《幸运之路》的新现实主义更为轻盈一些。也许更接近《小偷家族》那种风格:扎实、真诚的电影创作,同样以人物作为叙事的核心推动力,这让我非常兴奋。
《小偷家族》海报
02
书本短评
Short comment
忠泽(书本戛纳记者)X
本届观影最差一部。对于这一群体的工作、生活其实没有关注(或者说没有电影化的能力),情节阻力的设置全是极为肤浅经不起推敲的;而主人公的应对也都是完全机械、最刻板印象的,丝毫看不到作为一个人的真实。家庭关系、社会关系都完全无法信服,他们之间的互动方式根本没有细节。而完全悬浮的台词和剧情走向,什么样的演绎也没有办法拯救。
这一年内的三部戛纳片可以完美诠释这部有多么地拙劣——今年也是家长带孩子底层打拼的《左撇子女孩》,你可以看到生活的压力不是单向度的,而一个家庭的关系、和社会的关系真实建立是怎样的; 去年纽约底层的《蓝色太阳宫》,可以看到怎么去尊重一群人的精神世界而不是消费;而去年同为外卖员题材的《苏莱曼的故事》,可以看到如何真的去现实主义地写一个群体的生活,以及如何去拍一个外卖员的电影动作。
陆泫龙(书本戛纳记者)3
很FIRST的一部片子。
Vivienne(书本作者)2
影片里主角移民纽约的选择像一张无法退票的车票,一旦上路就只能硬着头皮往前走。生活最沉重的时候万事皆难:房东催租、房子住了今天没明天、工作不保、亲情纠葛复杂。
狼狈到男主靠偷摩托活下去,却又在女儿面前极力维持“体面”——这种设定固然动人,但现实感和逻辑性却略显单薄。比如一边失业却能带女儿出门一整天四处吃饭;一边无依无靠却偏偏选择最昂贵最艰难的纽约落脚。
导演显然很真诚,也努力还原底层困境,但在苦难叙事的堆叠中略显用力过猛。
太君,前方战地记者给您带来戛纳最新快报
《风林火山》外媒评价:不计成本,叙事缺失
女性力量闪耀,多元佳作竞逐金棕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