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经记者:张蕊 每经编辑:陈旭
5月20日,交通运输部举行专题新闻发布会。
在我国的积极推动下,2025年1月18日,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批准在船舶与海洋技术委员会下成立港口码头分委会,秘书处落户中国。这是交通运输部首次提出并成功设立的ISO技术委员会,也是自ISO成立以来在全球范围内首个专注于港口码头标准化的技术机构。
交通运输部科技司司长徐文强在发布会上介绍,港口是国际贸易和物流服务的枢纽,是保障全球供应链、产业链稳定的关键支点。港口也是我国一张亮丽的“国家名片”。在港口基础设施方面,我国沿海港口总体规模世界领先,全球货运、集装箱吞吐量排名前十的港口中,中国港口分别占了8席和6席。港口智能化发展方面,我国已建成和在建的自动化码头数量均居世界首位。
徐文强表示,新成立的ISO港口码头分委会,将以推动全球港口码头基础设施“硬联通”、规则标准“软联通”为工作方向,积极汇聚全球力量,着力在港口码头生产作业、系统建设、技术应用等方面,引领全球港口绿色化、智能化发展。
发布会现场 每经记者 张蕊 摄
进一步推进港口码头国际标准化
近年来,交通运输部持续推动建设一流港口,促进全球航运经贸协同发展,港口标准化工作在其中发挥了怎样的作用?
徐文强在发布会上介绍,交通运输部大力推进实施《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在建设世界一流港口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我国港口货物吞吐量和集装箱吞吐量多年稳居世界第一。上海港成为全球首个集装箱年吞吐量突破5000万标箱的港口。港口的智能化和绿色低碳转型加快推进,已建成全自动化码头52座,数量全球领先。青岛新前湾集装箱码头等23个港口纳入“亚太绿色港口奖励计划”。
近年来,交通运输部不断加强港口标准化工作,通过统一设施设备标准、规范作业流程、优化资源配置、保障安全质量,为建设高效智能、安全绿色的一流港口筑牢根基,以标准化建设促进港口高技术创新、高水平开放、高质量发展,进而为提升港口综合竞争力、畅通国际物流通道发挥着基础和引领作用。
针对港口安全生产关键环节和不同货物作业特点,交通运输部发布港口作业安全要求等系列强制性国家标准,有效提升港口的安全管理水平;制定区块链技术应用、物流作业数据交换、电子单证应用、设备远程操控标准,提升港口的运营效率和智能化水平,加速港口数字化转型;通过制定港口岸电应用、码头二氧化碳排放核算和绿色港口评价相关标准,有效降低港口的环境影响,推动港口绿色低碳转型。
“下一步,我们将认真贯彻履行国际标准化组织技术机构职责,以全球视野和卓有成效的工作,推进港口码头国际标准化,协调各国专家加快推动国际标准研究,促进港口码头国际标准化工作不断迈上新台阶。”徐文强表示。
加快制定高速公路服务区服务质量等级评定相关标准
随着自驾出行的热度持续走高,公众对高速公路服务区的服务水平也有了更高的期待。在提升高速公路服务区服务质量方面,交通运输部有什么新的举措?
对此,交通运输部新闻发言人李颖表示,近年来,公路自驾出行逐渐成为出行的主力,特别是重大节假日期间,高速公路小客车流量占总流量比例超过90%。其中,新能源汽车也快速增长,刚刚过去的“五一”假期,高速公路新能源汽车出行比例超过了18%。
李颖介绍,高速公路服务区是高速公路沿线重要的服务设施,是服务人民群众出行的“驿站”和“窗口”,交通运输部一直高度重视服务区服务品质提升工作,持续推动服务设施升级改造,加强服务区无障碍设施、母婴室、“司机之家”建设,特别是大力推动充电基础设施建设,加强重大节假日充电服务保障能力,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美好出行需要。
为了进一步提升服务区服务质量,为公众自驾出行提供更好的保障,近日,交通运输部出台了《高速公路服务区服务质量等级评定办法》。该办法坚持以更好服务公众出行为导向,紧紧围绕提升服务区服务质量,按照“全面覆盖、合理分级、严格评定、动态管理”的原则,推动全国高速公路服务区高质量发展,为公众出行提供更为全面、细致、周到的服务。
李颖介绍,服务区服务质量等级评定内容由等级配置类指标和水平评价类指标两部分组成。等级配置类指标主要是对服务区基础设施配置情况的客观评价,如服务区占地面积、停车位数量以及充电站、加油站、车辆维修站、“司机之家”、母婴室等的设置情况。水平评价类指标主要是对服务区管理水平、服务品质的评价,如公共卫生间整洁情况,公共场区秩序情况,餐饮、零售服务品质以及汽车服务水平等。
下一步,交通运输部将加快制定高速公路服务区服务质量等级评定相关标准,聚焦充电基础设施建设、节假日服务保障、货车司机暖心服务等公众出行关注的重点,组织开展服务区服务质量评定工作,充分发挥评定工作引导作用,以评促改、以评促建、以评促管,持续提升高速公路服务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