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联社5月20日讯(记者 沈述红)5月19日至20日,由深圳证券交易所主办的2025全球投资者大会在深圳举行,国内外交易所、资管机构代表近400人参与了此次会议。瑞银、美银、摩根士丹利、未来资产环球投资等多家外资机构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全球投资者对中国市场信心在增强,他们正在逐步提升中国资产配置比例。
一家外资机构指出,过去数年中,人工智能与大科技在A股中的市值占比不断提升。全方位的政策宽松正在助力中国股市展开估值重构。这个过程中,海外投资者普遍比较看好科技或人工智能研发、新消费和高端制造相关赛道的企业增长潜力,也在这些方面开始进一步积极布局。
在他们看来,持续的高水平对外开放,尤其是金融领域的对外开放,为中国资本市场吸引优质的境外长期资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外资机构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有外资机构直言,将继续把握中国金融双向开放的机遇,期待在衍生品和ETF等领域进一步开展业务。
全球投资者对中国市场信心在增强
近期,通过与海外投资者的沟通,不少外资机构感受到,全球投资者对中国市场信心在增强,越来越多的投资者正在寻找在中国的投资机会,外资机构也正在逐步提升中国资产配置比例。
“全球投资者对中国市场的信心正在增强。”未来资产环球投资(香港)有限公司首席投资官Joohee An(安珠姬)称。
她指出,近期中国在人工智能与机器人领域的技术突破表明,其已在科技自主创新取得显著进展。这种技术突围提振了民营企业和消费者的信心,同时由于政府对民企的持续支持,大量现金流充裕的民企有望扩大资本开支和人才招聘规模,从而形成正向循环,推动消费复苏,最终改善企业盈利。
此外,和以往相比,目前中国能更好的应对和美国的贸易摩擦。尽管外部环境波动,人民币汇率仍体现了更高的稳定性。“因此,外资机构正逐步提升中国资产配置比例,预期企业盈利的下行风险有限,市场也将迎来价格重估。”Joohee An称。
“在刚刚结束的摩根士丹利中国BEST会议上,80%以上的投资者表示有可能近期增加对中国股票的敞口。”摩根士丹利董事总经理、中国在岸股票业务主管沈黎表示。
她看到,近期海外市场波动性较大,全球资产配置面临新的格局。就中国市场而言,5月7日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一行一局一会的主要负责人从政策对冲、资金对冲、预期对冲几个方面打出一链子稳市“组合拳”,极大程度地稳定了投资者和市场的信心。境外投资者尤其是长期资本亦表现出了较高的耐心和热情,资金流向整体自2024年四季度以来呈现净流入的态势。
从亚洲基金经理的调查中,美银中国区行政总裁暨大中华地区固定收益、货币及商品市场销售部主管王伟看出,越来越多的投资者正在寻找在中国的投资机会,而只有16%的投资者在寻找其他机会,低于上个月的26%,还有10%的投资者已全面投资中国。
“市场对中国的兴趣重新回归:过去一周,我们在深圳的‘中国投资峰会’上会见了许多投资者。 其投资者出席人数创历史新高,证明了投资者的浓厚兴趣,一些海外投资者多年来首次前往中国。”王伟表示,许多投资者赞扬了中国最近的政策一致性和明确性,并看好中国持续的技术进步。一些投资者指出,在岸投资者和消费者的信心似乎也已恢复到2021年以来的最高水平。
“通过与海外投资者频繁的沟通中,我感受到,无论是量化基金还是做市商,鉴于流动性等需求,一些海外投资者希望能更好地参与中国市场。”瑞银全球金融市场部中国主管房东明称,中国的监管机构也正在积极地回应全球投资者的关切点,并为他们提供切实的帮助。
他了解到,海外投资者对中短期中国经济走向如财政刺激规模、房地产活动情况、居民消费复苏节奏等话题比较关注,人工智能及其相关的行业(包括人形/工业机器人、人工智能眼镜等)仍为国际投资者关注的投资主题。
全方位政策宽松正助力中国股市估值重构
论及中国新质生产力领域对境外长线资金具备的独特吸引力,不少外资提到了:人工智能、机器人、高附加值、精密制造、创新、估值重构等关键词。
以沈黎为例,她表示,海外投资者普遍比较看好科技或人工智能研发、新消费和高端制造相关赛道的企业增长潜力,也在这些方面开始进一步积极布局。
在房东明看来,人工智能发展与DeepSeek提振科技投资风险偏好是今年推动中国股票的估值上行的叙事变化之一,也有力地推动了境内投资者的信心及国际投资者对中国股市的关注。考虑到人工智能的发展并不是一个短期过程,因此其对盈利的影响会在未来两年到三年内逐步体现。
他认为,下一阶段A股的上市企业在兼顾主业的同时积极创新,以响应监管自新“国九条”以来对于上市企业探索新质生产力的发展的重视与呼吁。“我们观察到,过去数年中,人工智能与大科技在A股中的市值占比不断提升。全方位的政策宽松正在助力中国股市展开估值重构。”
“A股市场已经具备更高的战略重要性。从多元化的角度分析,中国股票估值低于其他新兴市场10%以上。”房东明表示,在具体的行业上,一些自主可控的行业,如必需消费品等,反而有可能受益于海外政策扰动。中国在许多方面仍然能够在全球范围内为其客户带来超额回报机遇。
Joohee An则重点提及了创新和高附加值。她认为,近年来跨国企业正在加速推进“中国+1”等供应链多元化战略。在此背景下,中国与印度、东盟等主要承接“+1”产能转移的地区的显著差异在于,中国具备将颠覆性创新技术深度融入生产流程的能力。
“虽然低附加值的产业链环节将持续外迁至其他国家,但凭借高技术、高效率、高质量、高性价比的独特优势,更多高附加值和精密制造产业更可能选择留驻中国。”Joohee An指出,这一趋势在人工智能、机器人、清洁能源、生物技术等新兴领域尤为明显。
外资机构在华迎来新机遇
一方面,外资机构正逐步提升中国资产配置比例;另一方面,随着中国资本市场高水平开放稳步推进,外资机构在华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持续的高水平对外开放,尤其是金融领域的对外开放,为中国资本市场吸引优质的境外长期资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房东明直言。
一直以来,瑞银是通过QFII和沪深港通北向资金参与A股的重要经纪商,市场份额一直处于领先地位。房东明透露,在不断提升交易能力和服务质量的努力下,相较于2017年,该公司通过沪深港通进行的北向日均交易量提升了12倍。
“瑞银将继续把握中国金融双向开放的机遇,推动更多海外投资者了解中国市场变化并更大程度地参与中国市场。”房东明称,一方面,公司会持续服务好中短线交易型投资者,另一方面会把服务中长线投资型投资者作为重点的服务方向,同时也期待在衍生品和ETF领域进一步开展业务。
沈黎同样认为,近年来,中国资本市场高水平开放稳步推进,以新“国九条”为引领的资本市场制度型开放的空间不断扩大,中国市场对外资的吸引力也不断提高,外资机构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这些机遇主要表现在:
中国不断推出高水平制度型开放政策——明确支持符合条件的外资机构在境内设立机构、持续提升金融市场开放程度,包括取消外资持股比例限制、放宽外资机构和业务准入条件、扩大外资机构业务范围等,使得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扩展,让外资进得来也留得住。
同时,中国持续提升完善QFII制度,完善互联互通机制持续深入,吸引了更多外资金融机构和长期资本来华展业和投资。作为2003年第一批进入中国的QFII,摩根士丹利对中国资本市场已经持续投资超过20年。除了在QFII/RQFII制度的不断发展和完善之外,10年前互联互通机制的推出,给海外投资者提供了参与中国资本市场更加便利的途径。
“我们看到相关制度还在不断的优化和深入的过程中,为吸引更多的长期资本和耐心资本提供了更加便利的条件。”沈黎表示。
她从微观层面观察到,交易所近些年也在不断完善交易细则和交易行为的管理,以“趋利避害、突出公平、从严监管、规范发展”为总体思路,为市场注入更多的透明性、公平性,这对于外资机构长期布局中国市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