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宇琛
书接上回。芜湖戈运龙律师,因庭审言论面临停业风波,后又在朋友圈发文称:
理解有误,请求大家不要放大,并热情欢迎大咖指导其二审代理。
一时间,舆论哗然,声援者错愕,观察者不解。
戈律师的反转,快得让人跟不上节奏。
然而,就在戈律师一场误会的朋友圈之外,另一番景象,也通过一些渠道,悄然流出。
戈律师与某位长期关注律师权益的媒体人士的聊天记录显示,在“理解有误”的朋友圈之前,戈律师的遭遇,远非平常。
记录中,戈律师表示,与司法局领导谈话后,他:
都要崩溃了,吵得一塌糊涂,让我退出二审,把我都要逼疯了,我都想从楼上跳下去。
他还提到自己:
精疲力尽,中午没有吃饭。
并称:
司法局我知道对我还不错,但他们不敢得罪纪检监察部门啊!
更令人关注的是,戈律师在记录中提及:
我今天才知道,原来9月5号去查看同步录像的除了市检、市法院的,还有省检、省法院,唯独不让我们辩护律师看!
这番言辞,与他后来朋友圈的轻松表态,简直是判若两人。
是哪一个戈律师,更接近真实的戈律师?
是那个在谈话后“精疲力尽、想从楼上跳下去”的戈律师?
还是那个在朋友圈“感谢关心、是我理解有误”的戈律师?
这扇旋转门,转得人头晕目眩。
就在大家对戈律师的“变脸”议论纷纷之际,有媒体人披露了更多事实。
其称,他全程关注此事:
给当地打了几十个核实电话。
他认为自己有义务把自己了解的事实披露出来:
我认为,根本不存在所谓的理解有误。
这位媒体人还表达了不平:
媒体和公众关注不是抹布,用了就可以扔弃。
率先披露戈律师遭遇的周泽律师表示:
这个事,大家的发声是值得的。此事之后,应该会阻却一些对律师跃跃欲试的投诉。
万万没想到,当部分人开始理解戈律师的止戈时,他竟然早就倒戈了。
一则聊天记录截图显示,2025年5月20日下午1点34分,戈律师发送消息:
我可能理解有误,司法局仅仅是向我了解一下开庭情况,并未要对我处罚,监委也仅仅觉得我用词不当,要注意庭审礼仪而已。这些我都能接受。
最后的一句话,图穷匕见:
能不能把这篇文章撤了啊?
寥寥数语,信息量巨大。
“理解有误”——将此前的一切风波,归结为一场:
小小的误会。
“并未处罚”、“用词不当”、“注意礼仪”——将原本可能“停业”的严厉处境,轻描淡写为:
善意的提醒。
核心诉求,清晰明了:
撤稿。
仅仅一个小时零八分钟后,下午2点42分,戈律师再次发来消息,语气中多了一丝急切:
麻烦您赶紧联系撤了,不然我要投诉了,谢谢
这句“不然我要投诉了”,配上三个抱拳的表情,可谓是把礼貌的施压运用到了极致。
仿佛在说:
我好话说尽,仁至义尽,再不配合,后果自负,但我们还是好朋友哦。
这番“请求撤稿”的操作,与此前流传的,戈律师在与司法局领导谈话后“都要崩溃了”、“想从楼上跳下去”的悲愤状态,形成了强烈的:
反差。
也与他后来在朋友圈公开表示“理解有误”、“感谢关心”、“欢迎指导”的“大彻大悟”,一脉相承,又各有侧重。
前者是私下的崩溃与绝望,后者是公开的:
阳光总在风雨后。
而这份聊天记录,则像是连接这两幕大戏的过场戏。
或者说,是幕后排练的片段。
我不禁要问,是什么力量,能让他在短时间内完成如此高难度的:
情绪调转与认知重塑?
财新那篇详尽报道中,戈律师最初的陈述,与他请求撤稿时的“理解有误”版本,以及后来朋友圈的公开版本,存在着肉眼可见的差距。
他曾提到司法局拟对其停止执业六个月或一年,并要求退出案件代理。
还提到司法局:
未提供纸质材料,且拒绝其拍照留存。
这些细节,指向的是一场严肃的、可能影响其职业生涯的:
危机。
然而,危机,在某些沟通和理解之后,似乎就变成了:
插曲。
一个关于庭审礼仪和情绪化表达的小小插曲。
戈律师用他那句带着表情包的“谢谢”,为我们展示了一个律师是如何进行:
自我辩证法的否定之否定与危机公关。
于是,这出三戈演义,便在戈律师的理解与大家的不平之间,暂时落下了帷幕。
第一幕,是戈律师本人之戈,联系律师同行,直指庭审不公,声震舆论,仿佛要与那不平之事,干戈相见。
第二幕,则是借完了律师之戈,化为官方止戈之契机。一番沟通与理解之后,风波渐息,旌旗悄然收卷,一派祥和景象。
至于第三幕,则是戈律师猝不及防地倒戈相向,将枪口对准了曾为他鼓与呼的记者与公众,那句“不然我要投诉了,谢谢”,如同鸣金之令,宣告“勿谓言之不预也”的辞令。
戈律师用他的“三戈”,演绎了一场芜湖版的权力的游戏。
他或许赢得了暂时的止戈,保住了执业的饭碗。
代价,是那柄曾指向不公的戈,在理解与感谢的包装下,调转了方向:
刺向了曾为他鼓与呼的记者、律师和热心网友。
当戈是可以被借用、被平息、甚至可以反戈一击的道具时,我们不禁要问:
在这场演义中,谁是真正的赢家?而那柄曾闪耀过寒光的戈,最终又将指向何方?
答案,或许正如许多演义故事一样,早已写在风中,只是吹散了,听不真切。
然而,即便风声鹤唳,即便倒戈相向的戏码可能一再上演,这并非我们选择沉默的理由。
我们依然要将目光投向身处困境的律师,那些无助的事件受害人、案件蒙冤者,他们的权利是否得到了真正的保障?他们的呼声是否被真正地倾听?
即便可能遭遇不解甚至反戈,但只要还愿意发出微弱的光,那么,对真相的探寻和对弱者的声援,便永远不会止息。
这是这场三戈演义之外更值得我们铭记和践行的意义:
发声是为了对错是非黑白,不图利弊恩怨。
写于2025年5月20日